【拆局】
中美首場會談即針鋒相對,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對本報指,兩國官員就像在「打啤牌」一樣互相試探,希望對方先讓步,「看誰能嚇唬誰」,但他也認為這一次是兩國關係一個新開局,將為日後角力策略提供依據。
莊指中美會談召開前,外界已預計雙方會有一定磨擦,但出現這樣的火花也是意料之外。他分析,今次是中美高層在美國政府換屆後首次會面,雙方釋出博弈立場,估計中美並不認為會談有實質成果。而這一次中美對話佈局也別具意思,首先楊潔篪長時間發言,沒跟隨美方規則,也是反映中方一直在各場合所說的主旋律:如果中方覺得對自己不利,不會再跟隨美國規矩。而布林肯發言時也提到現在美國與盟友有良好溝通,加上會談前先訪日韓,是在向中方表態,現在中方要對付的不是一個美國,而是美國和一眾盟友。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對本報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態度比想像中強硬,其中一個可能的盤算是要延續上屆政府白宮和國務院「唱雙簧」的對華政策,亦有可能因國內壓力,不能對中國過於軟弱,或要向亞太盟友傳遞訊息,避免盟友倒向中國。而中方舉動亦清楚顯示中方底線,同時逼美國攤牌,表明若拜登不改變前任特朗普對華政策,中國會奉陪到底。
多家外媒均以氣氛緊張來形容今次中美會談,《紐約時報》指「阿拉斯加的憤怒交流標誌着更加對抗的中國」;BBC則以兩國官員以憤怒言詞交流為題報道;CNN分析, 中美官員之間的阿拉斯加爭端是新關係時代的不吉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