叻沙,民間美食,星馬都自稱是發源地。其實叻沙區域性分別甚廣,如馬來西亞,東南西北風格各不同,還夾雜了華人與當地人口味所產生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風格都是在「咖喱叻沙」的基礎上作調整。咖喱叻沙曾被The Huffington Post評選為死前必嚐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香港最常見的娘惹叻沙,就是咖喱叻沙的其中一個分支。
「叻沙是國民美食,早午晚都可吃,像香港的雲吞麵。以前我在馬來西亞沒有煮過,因為很多地方都煮得很好,又賣得便宜,在香港反而較少機會吃到家鄉味道,惟有自己煮。」售賣手工醬料起家的Nicole’s Kitchen創辦人⿈婉秋(Nicole)是馬來西亞華僑,十年前嫁到香港,因為思鄉,她會自己煮叻沙。要吃到正宗口味,最難是找配料,像肥肥短短的怡保芽菜,曾經走到梅窩才找到。Nicole說:「正宗叻沙配料必備怡保芽菜,怡保及檳城通常會用山水培植,咬下去特別爽口,有清甜味道。」怡保芽菜肥短身曲,白淨肥美,入口爽脆兼味道鮮甜,是馬拉菜的重點之一。
為了煮一碗地道叻沙,材料還需要叻沙葉、螄蚶,她會到街市尋寶。Nicole做的叻沙是咖喱叻沙,要用蝦米、蝦殼並混入不同香料,炒過的香料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椰奶。配料方面,螄蚶是靈魂,除了芽菜,還有魚餅、魚蛋、雞絲、鮮蝦、半顆雞蛋,已足夠豐富。叻沙葉剁得細碎,加入炸乾葱提香,另外附上一小碟參巴辣椒自行調校辣度,就是一碗極有水準的叻沙。
facebook : nicoleskitchen.com.hk
灣仔有兩間叻沙人氣店,一間是Rempah Noodles,全日只賣蝦麵、娘惹叻沙和乾叻沙三款麵,由最初被睇死好快執,到現在變成人氣長龍店。為人低調的老闆潘先生是新加坡人,不少食家如Agnes Chee讚其叻沙湯底做法正宗。另一間則是bibi & baba,老闆同樣是新加坡人,旗下有數間餐廳,對娘惹菜情有獨鍾,去年開設以娘惹菜為主題的餐廳。娘惹叻沙近兩三年在香港流行起來,其實做法跟咖喱叻沙差不多,但椰奶的比例較高,所以湯頭偏甜。
「娘惹叻沙以蝦、魚餅、芽菜、黃瓜及雞蛋為主要材料,娘惹菜會加入華人口味,如馬拉盞、黃薑、南薑和香料,味道較濃郁,帶少許甜。娘惹叻沙是放叻沙葉,咖喱叻沙是放咖喱葉;咖喱叻沙用米粉,娘惹叻沙是用瀨粉,因為叻沙麵難尋。」馬來西亞華僑、bibi & baba主廚何維光說。他炮製的叻沙滲出陣陣椰香及辣勁,湯底很濃。
食家蔡瀾說螄蚶是叻沙的靈魂,但螄蚶容易變壞,要保持新鮮空運成本太高,故在香港的叻沙中難尋。曾獲蔡瀾在專欄推介的上環「加東叻沙蝦麵」,自二〇〇四年開店以來,一直有用螄蚶作配料。店舖前身有三個老闆,其中一個是新加坡人,後來回國拆夥,只餘下一位香港人老闆,即是黎少清(Cherry)的哥哥。Cherry原本做文職,後來轉行幫哥哥打工,從新加坡前老闆學習煮娘惹叻沙,如今負責出品及煮麵,「我們開店第一天就已經有螄蚶,變了生招牌,我們用泰國空運貨,不敢用大陸貨,來貨後要好好保存,又要用手逐隻去剝殼取肉,其他舖頭會嫌麻煩,但我們就堅持,在新加坡要有螄蚶先會做到一百分。」Cherry說。
第一次見到Cherry,她穿了牛仔短褲,雙腳佈滿人像紋身,「五年前在這裏上班,不小心將整煲湯倒在身上……」雖然用紋身蓋過,仍見到疤痕,「每日沖涼見到雙腳,心想難道一世不穿短褲?於是索性『炸咗』對腳,紋上去甚麼都看不到。」她苦笑說。雙腳有部份屬二級及三級燒傷,最痛是曾有細菌入侵,每條疤痕每個月都要打類固醇,其間疤痕不斷增生,有如被成千上萬隻蟻咬,約大半年才慢慢復元,休養期間最不捨便是餐廳。「哥哥將店交給我,我想努力做好,碗叻沙由炒香料、蝦米等所有工序我都一手包辦,不太放心交給員工,食物變了少少,就會一直變。」她說,新加坡人來到香港,最想食一碗正宗叻沙,一慰思鄉之情,正如香港人去了外地,也會懷念香港的點心。
灣仔船街1-7號寶業大廈地舖
上環孖沙街8號地下
灣仔軒尼詩道18號地舖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郭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