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白馬風雨走蓮華

野人周記●白馬風雨走蓮華

「有登過日本北阿爾卑斯的白馬岳嗎?」每當有人問起,我總是笑着回應,「有,也沒有。」並非故弄玄虛,只是事實的陳述而已。

多年前登白馬岳,第一晚便在跟山頂海拔高度只差92米的白馬山莊留宿。沿白馬大雪溪攀上山莊,末段天氣忽然轉壞,一夜狂風暴雨,翌日5時起床時,還沒減弱迹象,半小時後,其他留宿者都已經出發,只剩下我們一行四個香港人仍在研究地圖,最後決定取消原本往朝日岳的行程,改走較安全的路線盡快下山。山莊接待處的員工略懂英語,於是請他代為致電朝日小屋,通知取消預約的宿位,並知悉兩天後的蓮華溫泉住宿預約也可以提前一天,才穿上全副防水裝備,頂着風雨出發。

歷8號波陣風 撤退過山頂不為意

撤退路線先要翻越白馬岳,從山莊到山頂,原只需15分鐘,卻像走了一段漫漫長路。面對強度恍如8號風球、幾乎能把人吹倒的陣風,平常鮮有動用登山杖的自己,此時要雙杖齊撐,才能站穩。各人只管低頭跟風雨搏鬥,加上四周一片迷濛,白馬岳頂上半個人身高的展望台標柱近在路邊,卻經過了也沒察覺。不少人覺得,若沒有登頂,便不算登過此山,所以總要在標高點或名牌旁拍張照,以兹證明。我們經過了山頂卻懵然不知,更沒有拍照,故只能說,抱歉沒法證明,亦懶得證明。

沿馬之背稜線下走,半小時後,至山坳處的三岔路口,此乃長野、新潟和富山三縣邊界交接點,故名「三國境」。原本計劃中的路線,便是在此左轉往雪倉岳,在朝日小屋留宿一晚,翌日朝日岳登頂後,再從白高地經五輪尾根下降瀨戶川往蓮華溫泉。右手邊的路,則經白馬大池往蓮華溫泉,即我們選擇了的撤退路線。

阿爾卑斯群山環抱 溫泉充滿仙氣

此時雨勢稍弱,回頭探望,迷濛中隱約窺見白馬岳雄姿,旭岳立於右方,面前是小蓮華山稜線。三國境一邊是野花盛開中的緩坡,另一邊是懸崖,崖下大片殘雪,風仍未止,走過時仍需小心翼翼,以防被陣風吹倒墮崖。山上殘雪與露出裸岩,山下遠眺,如天然圖畫,酷似日常事物者,稱「雪形」,春天時三國境一帶顯現馬匹狀雪形之時,亦是春耕季節之始,故稱「代掻き馬」,犁田作業的馬,也就是白馬岳原名「代馬岳」的起源。日語中「代」、「白」音近(しろ/shiro),「代馬」遂變作「白馬」。

海拔2,766米高的小蓮華山,是新潟縣最高峯,近頂處主要是大面積的礫石坡,背風處高山植物繁花似錦。越過山頂後,雲霧散開,平緩坡下,一泓碧水展現眼前──這是白馬大池,海拔2,380米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雖然已是7月,是年氣溫比正常低,湖面冰雪仍未完全融化,湖畔草甸上大片殘雪,有種身在蘇格蘭北部高地的感覺。在白馬大池山莊享用過熱騰騰的湯麵後,才繼續上路,此處路再分岔,往東經乘鞍岳,兩個半小時後可抵達栂池自然園的吊車站,但我們預約了蓮華溫泉的住宿,需向北經天狗之庭,再穿越森林下山,步程相若。

跟風雨搏鬥了半天,真的是累了,兩個半小時的下山路,走了近4小時。蓮華溫泉有七湯,在旅館放下行囊,第一時間便跑去泡,但晚飯時間將至,只能到最近的「黃金之湯」,在雨中匆匆一泡,42℃的水溫,略嫌不夠熱,溫泉浴池太細小,也沒有脫光光下水,不夠暢快,於是第二天早上天未亮,兩個男生撇下同行女生,穿着拖鞋短褲跑十多分鐘山路,往山中泉眼附近的「仙氣之湯(仙気の湯)」和「薬師湯」。

看到陣陣白色煙霧從林中升起時,便知道目的地在望。可容10人同時泡浸的仙氣之湯,方形木池,雪倉岳、朝日岳和五輪山等北阿爾卑斯群山環抱,清晨時分,雲霧縈繞,充滿仙氣。四野無人,盡情解放,赤身泡在池中欣賞360度美景,確是神仙般享受,之前一整天跟風雨對抗,兩日來的奔波勞累,瞬間消散。

七月初夏,白馬大池畔,仍見大片殘雪。

群山環抱,雲煙縈繞,「仙氣」洋溢的露天溫泉。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