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朗普政府任內中後期,先後從貿易、科技、兩國人員及學術交流等各方面頒下多項遏制中國措施。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認為,今次中美高層會晤很大機會只是各說各話,難達成具體共識或協議,美國今年內也不太可能解除特朗普時期制訂的各項針對中國措施。
「迄今拜登基本上維持特朗普政策,包括對華為限制,地緣政治方面與日本、澳洲及印度加緊合作圍堵中國,日前又增加制裁中港官員名單。拜登及國務卿布林肯都無意改變特朗普對華強硬措施,他們可能會在一些象徵式議題多些與中方見面。」
林和立對本報稱,中方一直要求美國恢復奧巴馬時代每年與中方兩次的會商機制,包括戰略與經濟對話及戰略安全對話,但相信布林肯答應機會不大,因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對華政策上已形成高度共識,即中國已取代俄羅斯成為對美國世界地位構成嚴重威脅。
他又指根據去年1月首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美國產品,但有報道指一年後中國僅兌現四至五成採購額,故看不到拜登政府有撤銷對華懲罰性關稅迹象。
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預期會晤難以「重置」中美關係,更可能只是雙方重申立場、表達對對方政策的憂慮。她預期包括新疆與香港問題在內的人權議題會是美國優先議程,但不認為中方在這些議題上會讓步。她表示,最樂觀期待是兩國能就氣候變化、緬甸局勢等「技術性問題」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