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深奧的群體免疫力(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深奧的群體免疫力(鄭志文)

新冠疫苗開打,「群體免疫力」又成為討論點。不少人其實對「群體免疫力」存有誤解。

「群體免疫力」最容易和「疫苗有效率」混淆。有些人甚至誤以為即使自己打了針,也必須要整體超過七成市民接種了疫苗,自己才安全。「疫苗有效率」是指接種了疫苗,有多大把握你是受保護,不怕染病。例如疫苗有效率是95%,即是100人打了針,95人會受保護,與社會其他人有否打針無關。

「群體免疫力」考慮的,反而是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會否染病。首先,人傳人的疾病,即使傳染率是100%,也必須要兩個人有一定的接觸才會傳染。另一點,傳染期是有時限的。病人會復原,或者死去,就失去了傳染力。所以,假如群體中好些人是不會被傳染,也不會傳染人,那麼沒有保護力的人,有機會根本接觸不到病毒,於是也不怕受感染。這就是「群體免疫力」的原理和作用。

群體內,要多少百分比的人有免疫力,才可以達至「群體免疫力」,是複雜的數學問題。相關因素,包括病毒的傳染效率、潛伏期、病毒的種類多少、變種的出現、群組的活動力、疫苗的效率等。以有限的資料估算,對新冠病毒達至「群體免疫力」,大約要60%至75%成員有免疫力。

對新冠病毒免疫主要有兩途徑。第一,感染後復原並產生抗體。第二,注射疫苗。靠自然感染達至群體免疫,已經證實不可行。因為感染會產生一定的重症和死亡,特別是高風險人士,例如長期病患者。而且自然感染需要非常長時間,甚至最終不能達至60%以上免疫力。所以,接種有效疫苗,是唯一出路。

再重複一次,接種了疫苗,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假如社會有足夠人接種了疫苗,就可以有「群體免疫力」,保護未有或未能接種疫苗人士。始終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例如對疫苗成份過敏、有嚴重病患、免疫系統受抑制等,不適合接種疫苗。

香港經歷幾次群組爆發,幸好沒有急速擴散。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香港的「群體口罩率」,達至90%以上。不過,一旦除下口罩,就失去保護力。所以,疫苗是踏向正常生活的第一步。

電郵:[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