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新總統拜登就任以來,中國終於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與美國舉行會談;從這個當年台美關係低谷,以「冷待」台灣時任總統陳水扁過境的地點,以至中方聲稱想「恢復接觸」的「廣泛框架」,而美方卻只說明是「單次會談」可見,中國想達成「和好」,遠多過美國,而這一切的障礙,基本上是中方自己在這幾個月之內,自行製造出來的。
中方選擇在拜登初上任時,進行一連串冒進的試探,這種戰狼外交可謂一個非常錯誤的選擇;各界基本上都認為,拜登政府沒有特朗普「好戰」,因此最理想的做法,原本是放低姿態,假裝是「雨過天晴」,營造一片和諧氣氛,以先求令美國取消制裁;偏偏中方不退反進,於是鴿派絕迹鷹派當道,美國政界只餘下應戰的聲音了。這些行動都向拜登政府說明,一些聲稱是前任總統特朗普才令兩國關係惡化的說法,是何等的天真與荒謬,亦因此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亦一再表態指雖然不認同特朗普的手段,卻認同其對中國強硬的作風。
對於美國的拜登政府而言,這幾個月來中方令美國不滿的行動,幾乎是有增無減;不計新疆「再教育營」維吾爾人的人權問題,歐美國民在華的「人質外交」問題,在香港一連串違背《中英聯合聲明》,打壓香港人權,自由、民主倒退,違反美國的《香港政策法》;在東海與南海不斷增加的軍事活動,以至宣告在釣魚台海域執行《中國海警法》,迫使美方一再就《美日安保條約》表態。
中方一再聲稱新疆、香港以至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即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口中「沒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步步進逼,甚至連釣魚台海域,都要挑戰美國必須保護的盟友日本——或者中方是想「警告」日本,去報復美日澳印的印太戰略;然而這絕對是弄巧反拙,中方對日本的警告,結果只會令美日更加緊密。
中國認為台灣是「維護領土完整」的內部問題,對美國而言卻一直是第一島鏈的防衞問題。更加令美國憂慮的是,一旦中方佔領台灣,那麼日本沖繩就會直接受到威脅,令相關防務門戶洞開;美方鷹派的想法,就是如果台灣失守,美方要守衞《美日安保條約》,就將要付出不成比例的代價,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守住台灣,必須干涉台海戰爭。
因此對中方而言,想減少日本與美國「干預」台灣的風險,就應該盡量減少刺激日本,而非不斷在釣魚台海域活動,例如最近宣告會根據《中國海警法》在此地區使用武器等;結果「成功爭取」的,就是美方一再公開向日本保證,說《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美日口中的尖閣諸島即釣魚台,令日本的焦點,由北韓轉至擔心整個沖繩的防務問題;日本面對與沖繩相隔的台灣,就更加有唇亡齒寒的感受了。中方可謂成功迫使日本與美國,更加思考是否要加強與台灣在軍事上的合作關係,變相把幾個對手變得緊密,這戰狼外交的手法,實在是嫌敵人不夠多似的。
與上世紀30年代的納粹德國比較,當年希特拉能夠一再令歐洲的幾個民主國家退讓,其原因是希特拉在失去理智之前,同一時間只會集中處理一個問題。例如1938年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令英法等國同意割讓捷克的蘇台德區,去姑息希特拉政府,原因是希特拉一再保證,這是德國對歐洲最後一個領土要求,而其他問題都全部退讓,令當年的民主國家,如英國首相張伯倫,幻想這退讓能帶來「我們時代的和平」(Peace for our time)。
反觀今日對美國而言,取消對中國制裁,能夠換來的是甚麼?是更多的貿易赤字,還是更多的人權爭議?令中國以為美國會在台灣放軟手腳,令中國更想「武統」?從這幾個月中方外交的冒進,幾乎可以斷定阿拉斯加和談,最後只有「各自表述」,沒有值得期待之處。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