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冇屋係1,500蚊,就算床位都要4,000,唔做嘢生存唔到。」難民Inder全不懂廣東話,要靠同鄉繙譯,他直言在港沒有工作的權利,惟政府提供的津貼不足以維生,做黑工是唯一出路。
Inder是印度人,自小家貧沒讀書,19歲時花盡家人儲蓄付30,000多港元中介費來港打工賺錢,「當時只係想去外國賺錢,因為去香港嘅價錢最平,所以揀咗香港」。後來才知被中介欺騙,只能以難民身份留港,連工作權利都沒有。
盛載着全家脫貧希望的他來港七年,早期在屯門的洗衣房工作,月入14,000元,惟扣除租金及日常使費後,所剩無幾。兩年前向同鄉租用戶戶送賬戶任外送員,每日做足12小時,全年無休,只為賺錢寄回家鄉,撫養一家五口。
Inder深知同鄉把免費申請的賬戶以4,000元租給他「食水好深」,「好貴,要行好多次先賺到,但我冇得揀,我唔租仲有大把人肯租」。他透露,難民經常被剝削,就算做粗重又工時長的工作,薪金只有10,000多元,因此外送員可謂難民界「筍工」。
他直言,難民在港租屋不易,七年來搬屋十多次,目前以3,000元月租銅鑼灣一個劏房床位,與另外三名難民同住。他指政府提供的1,500元房屋津貼根本不足以在港租屋,不少沒做黑工的難民只能瞓天橋底。另外,1,200元超市購物券亦有使用限制,部份生活用品是不能以購物券購買。單靠政府津貼,根本不能在香港生存。
根據資料,難民的生活津貼,由社署委託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提供。現時每位成人可獲每月1,500 元房屋津貼、1,200 元超市現金券、300 港元雜項津貼以及不到 500 元交通津貼,孩童資助只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