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國安法》年代,一向敢言的毛記葵涌(1716)似乎有意改變發展方向,發公告明言要改變資金用途,減少市場推廣拓展新客,專心搞活動「圍爐」算數。毛記於2018年3月底上市,至今出了兩份半業績,第一年賺1,600萬元,第二年賺1,300萬元,第三年上半年賺1,086萬元,在政治氣氛緊張和疫情夾擊下仍展現出韌力,反映出粉絲和廣告客戶對這個品牌的愛戴。
不過,毛記也有不少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股價表現,公司市值最高近20億元,現時僅1.65億元,三位靈魂人物「腦細」林日曦(真名徐家豪)、阿Bu(真名姚家豪)及陳強(真名陸家俊)合共持有67.5%公司股份,平均計算,每人身家蒸發超過4億元。
其次,儘管股價不濟、盈利倒退,董事局也照加三位仁兄的人工,根據年報資料,他們的月薪由首年的10.8萬元,加至次年的11.2萬(不計強積金),未見與公司共同進退。三位創辦人的人工佔盈利近30%,以上市公司而言,算是一個不尋常的高比例。
第三點就是小股東竟然未能夠在股東會得到管理層回答問題,有違上市規則中與股東的溝通,盡碎一班小股東的心。
就算投資者多熱愛一個品牌,也應該理性看待其管治作風,一間媒體公司上市時找大凌集團(211)旗下長雄證券做保薦人、上市不夠三年更改上市集資用途、盈利倒退加高層人工、不重視小股東權益,仍持有這股票的投資者,是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到底屬於理性抑或感性?
大灣區國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