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硬仗】中美會談將於美國時間18日(周四)在阿拉斯加登場,雙方會前氣氛仍然僵持。外媒引美國官員稱,美方屆時將採取不妥協的立場,會深切關注香港、新疆問題,及中國向美國盟友進行經濟脅迫等行為。雖北京消息人士稱中國想憑會談確立一個恢復接觸的框架,但華府資深官員認為這視乎中方的「行動,而非言語。」雙方火藥味濃,未刻意就會談創造良好氣氛。
阿拉斯加會談是拜登上台後中美高層首度會晤,美方代表為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中方代表則為國務委員兼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外長王毅,而受防疫限制,今次沒有共同進餐安排,有別以往的會談。雙方目前分歧處處,例如對會談的性質也各有說法,布林肯稱會談「並非戰略對話」,中國外交部則定性為「高層戰略對話」,雙方期望相差甚遠。
中美關係目前處於幾十年來的低谷,外媒認為歷屆美國政府的中美對話也無助化解華府對北京的擔憂。熟悉會談安排的中方人士向路透社表示,中方希望會談幫助確立一個恢復接觸的廣泛框架,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惟拜登政府官員早已明言,「阿拉斯加會談將是單次的」,不是為了恢復對話。路透社另引述華府資深官員稱,改變中美關係的基調要視乎中國的「行動,而非言語。」
該資深官員另稱,美方屆時將採取不妥協的立場,會深切關注香港、新疆問題,及中國向美國盟友進行經濟脅迫等行為。另有美國官員坦言,美方不期望有成果,亦不預期有聯合聲明。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本報分析,陳水扁時期,美台關係惡化,以致2006年的過境外交只獲過境「級別很低的」阿拉斯加,由此可見美國今次冷待中國的立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昨日稱:「希望雙方通過這次對話,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對於美國表態不妥協,他則態度強硬地回應,「美國在會晤對話前帶節奏、對華施壓的企圖不可能得逞」,另稱「我們並沒有說在對話中不可以談香港問題、新疆問題……我們會向美方介紹有關的情況,表明中方的嚴正立場。」
國際關係學者袁彌昌向本報提到,不少內地的評論都認為只要中美之間沒有軍事衝突等大風浪,在長遠而言,中方很大機會在中美競賽中勝出,「這亦是為何中方始終堅持對話。」他另認為,即使美方觸碰到人權問題等底線,中國也能消費美國的批評,如在國民面前展示擺硬的態度,這對中共管治並非壞事。
《蘋果》記者/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