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
武漢肺炎雖重創全球經濟,卻給予大國外交契機,借疫苗供應拉攏各國。《日經亞洲評論》早前刊登了一篇評論,指俄羅斯在中亞的「疫苗外交」戰場上領先中國。執筆之時,中亞五國中有四國已批准俄羅斯「衞星五號」疫苗註冊,並計劃大規模購買及生產,分別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吉爾吉斯,而其中只有烏茲別克批准中國疫苗註冊。
早前,《刺針》公佈俄疫苗第三階段臨床測試的中期報告,結果顯示其有效率為91.6%,且沒有嚴重副作用。俄疫苗是中亞多國的首選,除了有具公信力的醫學權威加持,價錢低廉(一劑不過十美元)及運輸儲存方便(可儲存在攝氏二至八度的普通雪櫃)外,亦不可忽視中亞各國當中「親俄遠中」的政治考慮。
雖然中亞五國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上獲得不少經濟利益,但他們擔心若過度依賴中國,會激起民間反華情緒,因此在經濟合作以外,他們盡量與中國保持距離。
據中亞智庫The Oxus Society之數據,過去三年中亞國家總共爆發了44場反中示威,示威者不只在經濟和維吾爾議題上反對中國,更遷怒本國統治階層和中國精英狼狽為奸,以權謀私。
另一方面,縱使中國對中亞貿易及投資超越了俄羅斯,但由於後者曾統治中亞多年,在當地的文化根基深厚紮實,因此中亞民眾普遍信任俄羅斯多於中國。根據中亞民調智庫Central Asia Barometer的民調,哈薩克、烏茲別克超過五成民眾信任俄疫苗,吉爾吉斯更達七成半,但三國均少於兩成民眾相信中國疫苗。故此,中亞國家領導人不得不重視民間反中情緒,同時亦帶出俄羅斯在中亞的軟實力依然地位穩固。
中亞國家偏向選擇俄羅斯疫苗,屬理所當然,畢竟能讓國民較有信心接種疫苗。而且,中亞國家本身有不同的政治脈絡,使他們與中國在經濟以外的合作議題上,變得十分敏感,其中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最明顯。
例如,最近哈薩克政府為緩和反中情緒,總統托卡耶夫上月出台法令,永久禁止向外國人出售和租出國家農地,回應即將到期的暫緩修訂《土地法》決定。事緣2016年政府為增加收入,宣佈修訂《土地法》,容許外國人租用國家農地的期限從10年延長至25年。結果,全國爆發近年最大的示威,民眾擔心土地會被轉讓到中國人手上,最後迫使政府暫緩修定,直到今年再議。由此,只是土地問題已足夠刺激反中情緒,政府為免節外生枝,堅拒使用中國疫苗,並進口及本國生產俄羅斯疫苗,或使用自主研發的「QazCovid-in」疫苗。
吉爾吉斯新總統扎帕羅夫亦對中國持保守態度。他上月接受媒體訪問,高調表示對國家外債情況感到憂慮,矛頭直指近年中國協助翻新首都發電廠而產生的重債。最重要是,該廠竣工不久便發生故障,加劇了民間反中情緒。另一方面,去年底扎帕羅夫曾被普京稱其上台屬「不幸」,使吉俄傳統友誼一度觸礁。為爭取普京信任,扎帕羅夫早前罕有地在報章撰文,極力討好俄羅斯,又選擇在上台後首次訪俄前一日,批准俄疫苗在吉爾吉斯註冊,時機十分巧妙。誠然,吉爾吉斯比哈薩克面臨更大的民間反華情緒,加上外交因素,新總統必定步步為營,在採購疫苗上自然偏向與俄合作。
至於土庫曼,該國近年經濟極依賴中國,其重要商品天然氣達九成出口到中國,這次在疫苗供應上優先與俄合作,實屬合理的平衡之舉;而烏茲別克人口龐大,又不像哈薩克有能力研發疫苗,因此不得不向多方採購,才能應付國內需求。雖然該國有用中國安徽智飛龍科馬疫苗,但俄疫苗仍將是主要貨源;塔吉克方面,鑑於總統拉赫蒙早前聲稱已徹底戰勝武肺病毒,因此沒太大逼切需要疫苗,加上經濟相對窮困,暫時偏向透過世衞的武肺疫苗實施計劃獲取疫苗,且正在審批俄疫苗。
中國近年以一帶一路之名大舉擴充政經影響力。但談到某些經濟合作以外的議題,中亞國家似乎較信任俄羅斯。中亞疫苗外交一役,若撇除政治以外的考慮,似乎是大國軟實力見真章的時刻。
孫超群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