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失業率高見7.2%,港府見狀不單無動於衷,更於同日批准九、城、新及新大嶼山巴士「疫」市加價8%至12%不等。行會通過的理由是,「個別專營巴士營辦商面對收入下降但營運成本上升,其財政狀況非常嚴峻」。美國社會學家彼德.伯格曾言,當一個城市中,只有你和少數人失業,你不禁會歸咎於是個人問題,但一個數百萬人口城市中有十萬人失業,那就是社會問題了。
由立法會秘書處2021年2月《香港對失業人士的財政支援措施》可見,本港失業人口是2020年同期的一倍,足足超過25萬人。面對持續上升的失業率,學者及港府經常視之為「周期性失業」,簡言之為因經濟不景,市場對職位需求下降,但勞動人口不減或上升時,造成求過於供,從而出現的失業問題。但如此經濟不景,是人為還是真正因為疫情打擊呢?
就以餐飲業為例,因光顧食肆而感染或傳播武漢肺炎的市民,最初要追溯到第三波疫情的彬記粥麵及新發茶餐廳,此後政府開始頻頻對餐飲業落手,不單限制營業時間、餐廳座位安排,時至今天,其實食肆大致均遵從食衞局的防疫措施,希望能夠保住員工生計。可是港府又見新猶,眼見疫苗接種計劃觸礁,感染數字反彈,又對這超過24萬從業員的行業「落手」。
剛剛宣佈最新的社交距離措施中,規定食肆在兩個月後需要每小時換氣六次,規格達醫管局負壓病房的一半,並於5月1日起生效,令飲食業百上加斤。若要符合食衞局的新建議,按政府批出食肆牌照規定,食肆必須就現時通風系統進行調整工程,由合資格承辦商簽發證書、圖則,並由食環署批准後,才算完成整個程序,上述系統提升工作動輒數萬元計,而按上年「保就業」計劃對業界的資助,就只是8至20萬元不等。
加上,施工期間必須停業,而早前政府更威脅若疫情反彈,會再次收緊防疫措施,試問小商戶豈敢再投資如此數字?按餐飲業協會2021年1月份統計,有3,000間食肆瀕臨結業,涉及員工數以萬計。相信如此新措施實行,只會令更多打工仔女跌入所謂「周期性失業」的大軍當中。
另外,又以「執枱專員」為例,說來更為荒謬。一般食肆本來就有侍應或樓面兼任清潔、消毒餐桌、隔板等工序,而且香港不少食肆均為小本經營模式,餐廳廚師、侍應及老闆三人可能已是全體員工,要額外增設一位專員負責清潔,無疑架床叠屋,恍如現時政府的官僚體系一樣。最重要一點,羊毛出自羊身上,其實晚市禁食令斷續推行已久,不少食肆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再聘用額外人手,不單防疫效果不彰,更是加速食肆倒閉,到頭來,又是勞工階層受害。
黨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曾於2020年2月,發表題為〈警惕冠狀病毒,也要警惕「官狀病毒」〉的文章,細訴官員防疫的不善不力,事隔一年,食衞局以至一眾政府高官們的作為,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疫」周期持續下去,相信防疫即使成功,「病人」也終將死亡。
家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