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擔心子女長不高,特別是兒子,憂慮男仔生得矮會損害自信心。因疫情持續導致運動班停擺超過一年,更直接影響小朋友的長高速度。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兒童長高是源自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欠缺運動會減慢長高速度。除了可循天然方法刺激人體分泌生長激素,有父母更會要求醫生為矮小的子女注射「增高針」。
受疫情反覆影響,過去一年大部份運動班都取消,兒科專科醫生陳德仁表示,近期多了家長帶同身材矮小的子女求診,他們擔心整整一年課外活動停頓,子女因為運動量大減而導致「長唔高」。一些處於青春期長高最後衝刺階段的兒童,因為運動少了而減慢長高;一些年僅4、5歲的小朋友則因為高得慢,被父母帶來見醫生,處理他們的身高問題。
陳醫生表示,家長一般靠比較子女和同學的身高,來判斷子女是否過矮,較科學的判斷是根據衞生署發給家長,在兒童健康紀錄中的生長圖表,參考子女在同齡孩子中的高度。圖表中有同齡兒童中3%、10%、25%、50%、75%、90%及97%的曲線圖。3%代表在100位同齡兒童中排最矮的第3位,97%則是100位同齡兒童中按高度排第97位。
若子女的高度長期處於同齡兒童最矮10%或3%以下,有需要找醫生檢查子女的身體狀況、了解生長激素是否分泌不足,「被父母帶來求診的小朋友中,曾有3歲只有86厘米高。」86厘米屬同齡3歲孩子中最矮的3%群以下。要處理小朋友過份矮小,越早介入越好,除了天然的增高方法(見表),家長還可考慮為子女注射人工生長激素,即俗稱的「增高針」。
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是腦下垂體前葉分泌的荷爾蒙,除了可以促進兒童的肌肉及骨骼生長、糖份及脂肪的代謝,也可以調節身體肌肉及水份的分佈。陳醫生說,小朋友因不同原因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矮小。人工合成的生長激素,在全球已應用了數十年。以往人工合成生長激素是利用豬、牛的荷爾蒙,但新科技下,在實驗室研發的人類生長激素注射劑,已非常接近人體天然分泌的荷爾蒙。
「醫生會首先為小朋友做詳細身體檢查,決定他是否適合打增高針,並不是家長想打就打。」陳醫生解釋,一系列的檢查包括小朋友的甲狀腺有沒有問題,之後再做一個刺激測試,即替小朋友注射一些刺激生長激素的藥,3小時內反覆檢查他體內的生長激素是否分泌充足。若最終判斷小朋友自身的分泌不足,或器官接收出了問題,才會安排人工生長激素注射劑。當家長完全掌握注射技巧後,便可回家替子女注射。
「現在仍然有很多家長誤以為打增高針,如打流感針般,打一兩次就見效。但長高是循序漸進的,並不能一下子就高幾厘米,所以,打增高針是要以年計的。」按小朋友需要生長激素的份量,醫生會決定及調校所需的合適劑量,然後交給家長,讓他們每晚在小朋友睡前,為他們注射。「注射器的操作簡便,基本上只要放在大腿上,按一個掣,就能把生長激素迅速注入體內。我見過有一些7、8歲的小朋友,都可以在睡覺前自行注射了。」
陳醫生說,療程是每晚注射一次,視乎需要連續注射一年或幾年,其間醫生會一直跟進小朋友的長高情況,並監察其他健康狀況。療程過了一年後,小朋友的身高會在生長圖表上「跳上一條線」,即由同齡身高最矮3%群跳上10%群,或最矮25%群跳上50%群。「有些家長看見子女的高度,由同齡身高最矮10%群去到25%群,已經好開心。」
不過,子女若到了青春期,由於青春期已接近生長完成,在這時候再打增高針,作用不大,他不建議打。「一些早熟的小朋友,例如8歲已經來經期,青春期提早來臨,他們的骨齡已很成熟,因此增高針亦幫不到很大忙。」
至於副作用方面,陳醫生表示,少數人注射的時候會出現肌肉痛、毛髮茂盛;也有少數情況會出現血糖升高、腦壓升高或輕微頭痛等。他表示,注射人工生長激素並不會導致生腫瘤,但如果本身已有腫瘤,則有機會導致腫瘤變大。因此,醫生在判斷一位小朋友是否適合注射人工生長激素時,會先作詳細身體檢查,在安全情況之下才提供注射療程。
【均衡營養】
要有均衡飲食,才有足夠營養及能量,應該多攝取蛋白質。家長常誤會鈣質有助生長,其實鈣質主要強健骨骼,要促進長高,反而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雞蛋、牛奶、魚、豆類製品和各類堅果等。這些蛋白質分解後會產生胺基酸,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充足】
人體每天都會分泌生長激素,但一天的分泌量並不平均,當中以夜間睡眠時間的分泌特別旺盛。科學家發現,生長激素分泌量最高時段是晚上10時至凌晨2時、清晨5時至7時兩段時間。另外,易醒、易受外物干擾的淺層睡眠,會減少體內分泌激素,因此小朋友能睡得夠和睡得好,是長高的重要因素。
【運動充足】
適量運動能增強肌肉力量、血液循環,從而令到骨骼更好地生長。球類運動由於涉及跑步、彈跳等動作,可以刺激骺板生長,同時能刺激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有利增高。
【心情開朗】
長期處於壞心情、抑鬱、恐懼不安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小朋友的生長激素分泌。運動能令身體分泌快樂荷爾蒙,家長也不應因學業或管教問題令小朋友長期處於緊張不安的心態狀況,結果影響他們生長的速度。
記者:譚 暉
攝影: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