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的職責除了領導政府,還要與民眾和傳媒溝通。可是,拜登上任總統至今已超50日,只舉行過一次黃金時段演說,從未舉行過任何正式記者會,主要都是靠傳訊主任或發表聲明發放訊息,風格十分低調,背後或有「少說少錯」的考慮,但令人擔心政府的工作得不到民眾足夠注意。
美國過去數任總統上任初期,都比拜登積極向公眾發言,如特朗普和布殊在同時段內已舉行過至少五次記者會,克林頓有四次,喬治布殊有三次,奧巴馬有兩次,列根亦有一次。雖然拜登接受過五次專訪,但列根有九次,奧巴馬有23次,令人懷疑拜登是刻意暫時減少曝光。
陶森大學學者庫瑪(Martha Kumar)的統計則顯示,拜登上任至今其實接受過數十次發問,只是大部份都是某活動結束前,記者在混亂中叫喊出來的非正式提問,不但過程匆忙,而且時常被直升機發出的噪音干擾,缺乏有意義的交流。
白宮記者協會主席米勒(Zeke Miller)曾因此抱怨,指記者會對總統向美國人負責和發放資訊十分重要,促拜登定期舉行。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當時解釋,拜登現時的目標是帶領美國復蘇和助美國人紓困,並透露或本月內舉行首次記者會。
對於拜登不尋常地低調,分析認為美國近期除了面對武漢肺炎威脅,年初還發生過國會衝擊事件,或多或少傷害了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因此,新上台的政府須專注在實務上,將主要的記者會留待公佈政績,盡量避免失言。國會近期通過的1.9萬億美元(約14.78萬億港元)救市方案,以及疫苗計劃的成果,相信都適合作為拜登「打響頭炮」的功績。
庫瑪亦估計,拜登上台時已制訂好一套發佈消息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一位傳訊主任負責簡報,當有話想說、特別是宣佈勝利時才召開記者會,相信他整個團隊都知道如何使用這珍貴的時刻吸引公眾注意。
事實上,雖然拜登的政治生涯不乏向公眾發言的時刻,但也不時失言,如他早前批評德州和密西西比州州長撤銷口罩令是「原始人的思想」時,給了共和黨員機會大做文章。另外去年大選前,他曾說「支持特朗普就不是黑人」,被批態度傲慢。喬治華盛頓大學傳媒學院前主管賽思諾(Frank Sesno)就指,拜登確實錯失了很多向民眾說話的機會,但出席記者會絕對不是他的強項,暗示他有可能講多錯多。
然而,美聯社與全美民調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現有60%國民認同拜登的工作表現,反映他即使較少與公眾交流,民望仍然甚高。波士頓大學傳訊學院教授貝科維茨(Tobe Berkovitz)也認同拜登暫時避見傳媒的策略,相信美國人目前最關心的議程是武肺,而非記者會。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