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觀點】長息上升壓力可被消化 - 王良享

【大行觀點】長息上升壓力可被消化 - 王良享

2月中以來美國長期利率的上升引發市場𣎴少的擔憂,上周香港恒生科技指數就跌至7706點的四個月低位,從2月18日高位11,001計算,至前周五,此指數已累計下跌21.5% ,技術上進入熊市。

美國長息上升,令市場拋售估值高的股份,是經濟復蘇初至中期屢見不鮮之事,只是效應並不會是長時期,而且多數是「實質利率」都大幅彈升時,股市才有大回吐出現。當10年期孳息率從底反彈了1.1%的今天,聯儲局是否又落後於曲線,最終會以快速加息了結? 答案是:不怕,因為聯儲局早已認定過去3至5年間的通脹不達標必須由以後的超標去彌補,因此聯儲局於今年內不會縮表,加息仍待兩年後。

過去一年的疫情,引發不少新經濟股短期股價不斷向上衝,記得去年拜登獲勝機會及「全藍」機會高的時候,筆者就提出適量調整倉位至較多「周期性」及「價值型」股份,如上游商品、金屬、基建及銀行,這個配置於今年2月中美國長息大升時充份反映。

2月12日,美國十年期孳息率突破1.2%上升,至前周高見1.62%,納斯達克指數下跌8.3%。不過,從1月5日至今,同為科技股的Googles、微軟及英特爾卻分別上升了20%、4.4%及22.7%,美息上升壓抑科技股的說法並不十分全面。

香港科技股超跌,是滾球效應,中港通脹回升亦指日可待,實質利率不至於大幅上升。筆者認為科技龍頭的股價,應可隨着盈利持續快速增長反彈。

王良享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