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國崛起」年代,素來愛好面子的習近平當然希望各方來朝,最好重現朝貢體系,過去不惜以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經濟手段,吸引歐亞多國與中共交好,惟自新疆、香港等人權問題被公諸於世後,各國領袖不斷向其打臉,先是聲明譴責,後是實施制裁,使「泱泱大國」顏面受損,明顯是地方小吏辦事不力,沒有把「最高指示」辦好。
近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信《華爾街日報》「抗議」美國傳統基金會把香港剔除「經濟自由度指數」的舉動,更是熱臉貼冷屁股,丟光主子顏面。陳茂波利用文法準確的官式語言,拋出一堆數據如香港的新股上市集資數、過去多年如何蟬聯指數第一云云,似是指摘傳統基金會的不是,多於請求別人「放過香港」,把其與中國的評級分開。《論語》有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是,會計師出身的陳茂波及為其代筆的官僚,投書內容不但乏善可陳,亦不見情感,光是數白欖式列出過去的成就,根本無法打動普通讀者,遑論說服熟悉香港的美國傳統基金會。再者,按照政府邏輯,香港從頭到尾均為國家「實然」的一部份,又何德何能可以「分裂」出去,獨自享受高評級呢?
反之,從《華爾街日報》題為〈Hong Kong’s Illusionist(香港的幻術師)〉的回信,清楚顯出國際社會對於人權侵害事件是看在眼裏,而且情理兼備。在情,文首第一句就顯示編輯們對財爺的「同情」,知道他「巧婦難為無米炊」;在理,文章提及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017年清楚指出,《中英聯合聲明》對中共而言是「歷史文件,沒有現實意義」,從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及以此法容許押解嫌疑人到內地審訊,香港已成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亦因此證明,美國傳統基金會剔除香港評級,是有理有據。
被喻為「幻術師」的陳茂波,多少是想跟隨習近平上任時特別提到的新加坡模式,在政治上實行威權統治,但經濟上歡迎外商、跨國大企業投資,以及具富強、現代化的形象,惟引述鄺健銘於《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可見,其實新加坡自己也怕香港事態對民眾有所影響,故不斷派精英「放話」,表示民眾不能對抗政府,要國家富強才是人民之福云云,足見新加坡模式是否牢不可破,本來亦是成疑。再加上,香港的實然主權,眾所周知,就在北京,與新加坡這個國族城市大相逕庭,就一如《華爾街日報》信中所言,「現在真正掌管香港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港府不是經常向外宣揚,國安法立法後,社會趨向繁榮穩定嗎?對美國制裁嗤之以鼻的高官們,如今只是遭一個美國組織剔除排名,就需要向其搖尾乞憐,這樣像話嗎?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