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地圖上任意選一個點,我們也有路線可以走!」去年年中,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 (Sampson)和攝影師曾梓洋(Eric)創辦「懷疑人生就去散步」YouTube頻道時,說了這句豪言壯語,希望將目不暇給的城市景觀記錄下來,引導觀眾張開雙眼,出外散步,好好看看香港這個地方。
「我們常常說好×鍾意香港,那我們喜歡些甚麼呢?這樣走走,會再想一想,香港對你而言是甚麼。」Eric說,這是拍攝「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短片時的命題之一。Sampson則覺得,拍短片可以記錄城市的美,恰巧也提醒我們,「在城市已經面目全非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說我們喜歡這個城市?其中一點是看看城市仍然很美。」
疫症下,人人不能去旅行,反而成了「推廣旅遊」的契機,Sampson說:「疫下大家都說本地遊,全世界也在問香港有甚麼地方可以去?這是很好的時機做這件事,幾乎像一個指南或virtual tour(虛擬導覽),引導人出外散步,到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這個是很大的野心。」
Sampson從事城市研究,經常希望大家關心城市空間,在當中找樂趣,以往一直透過書寫有關城市的文章、辦導賞團等,分享在香港步行和觀察的發現,「幾年前寫專欄,每兩星期要計劃一條在香港玩的路線,可是不論照片還是文字,也好像不太足夠。」專欄未寫完,疫症襲來,各種政策令城市靜了下來,反而讓Sampson的計劃得以實行,「把握不能去旅行的時間,寫下的城市散步文章,居然多達一千次以上的分享。於是想做些跟進,不如邀請相識多年的朋友Eric合作,把文章拍成短片。」一支鏡一部機一隻腳架,兩三小時拍完,Sampson如導演般揀地點,Eric負責拍攝、剪片和調色。
頻道上的短片,總是沒有「目的地」,短片中由一個主角漫無目的般散步,引領着觀眾到處走,並配上二人朋友「水金」創作的音樂。Eric說:「我們沒甚麼計劃,通常定了起點和終點,中間有點隨機地走來走去,現場看到甚麼、觀察到甚麼,再選擇拍攝甚麼,很少劃定中途有甚麼地點。」他們帶記者從樂富走到黃大仙美東邨,即時決定要拍下行人天橋、天橋頂、樓梯、鐵閘等「景點」,Sampson說:「走着走着,就會發掘到大家沒見過的東西。」拍攝過程中不時有驚喜,有伯伯推着有花的手推車經過、有人在通道坐下避雨、連白鴿也好像安排好一樣跟着節奏飛,Eric直言:「完全是靠撞彩。」疫下的香港比以往靜,景觀也變得不一樣,「其實可能真的once in a lifetime(一生人只有一次),去哪兒都可以相對容易地享受城市,即使最熱門的星光大道,也不會人頭湧湧,而這可能是一生人中最後的幾個月,這是我最大的感受。」Sampson續說:「走進城市,好像走進一座博物館,有趣的東西俯拾皆是。第一個層次,簡單而言,不要直行直過;第二個層次是,看到一些東西後再追下去,看看有甚麼故事和歷史。香港的城市環境獨一無二,短短幾步路便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大家覺得自己住在這兒,就很熟悉香港了,但可能有很不熟悉的香港也說不定。」
他們認為短片的作用比想像中多,例如社會氣氛低迷,為留在香港繼續生活的人提供一道門;或讓因疫症而未能來香港旅遊的人看看香港。此外,香港人因各種原因移民,影片可以讓不能再回港的人懷念一下。Eric甚至認為,現在做的事是為未來的人留紀錄,「目標是十年、二十年以後,有人會看我們的短片說,『二〇二〇到二〇二一年的香港就是這個樣子』,有種像現在我們看舊時香港的感覺。」Sampson又指,已有不少觀眾看短片時已在緬懷,「有人覺得很觸動,留言說看到哭。」
Eric認為,懷疑人生是現時整體社會的心理狀況,大家都很迷惘、有很多情緒,「不是說散步後會有答案、有出口,但是散步很直接,又可以沒甚麼成本地去了解這個城市。這些短片不能解決城市的問題,但是開了一些門,讓人留意這個城市發生甚麼事。我們覺得,散步是自由使用城市的體驗。」Sampson補充說:「有甚麼原因要留在這兒呢?其中一點是看看城市仍然很美,可以捉緊一些令你很愛香港的東西;約去散步,看一些美的地方,是一種安慰,而這一種安慰如果變成短片,應該可抒發心情。」
記者:黃曉婷
攝影:簡加希、曹偉樂
場地提供: savonne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