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利亞內戰昨天爆發十周年,當地人道狀況近兩年嚴重惡化,但國際社會對於如何解決這場人道危機,跟對這場內戰一樣立場分歧。
2011年3月15日巴沙爾政府鎮壓「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觸發估計已造成50萬死的內戰,之前國際人道援助尚能勉強保住民眾免受饑荒,但近兩年黎巴嫩銀行體系崩塌凍結了敍利亞大筆現金、武漢肺炎疫情加上美國實施《凱撒法》加強制裁令援助受影響,令民眾進一步貧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上周指敍利亞現在九成兒童需要援助才能活下來,一年來多了兩成,有50萬兒童因長期營養不足發育不良、逾300萬兒童失學。紅十字會調查指當地近半年輕人有親友在內戰被殺,六分一人有父母被殺或重傷。另一調查指當地逾三成民居部份或全面損毀。
援助機構要求更多資金和解除施援障礙,但西方國家堅持要維持對巴沙爾政權的制裁,保持要他們妥協的壓力,從而讓包括巴沙爾政權和反對派代表的制憲委員會,可制訂改革方案。
支援巴沙爾的俄羅斯和伊朗,則指是時候承認巴沙爾在內戰勝出,放寬制裁才能讓敍利亞重建和餵飽國民。本屬西方盟友的阿聯酋,上周提出讓敍利亞重返阿拉伯聯盟,據報以這一點和放寬制裁作籌碼,要求敍利亞承認以色列和驅逐國內伊朗民兵。但得到美國和土耳其等國家支援的反對派武裝都不肯認輸,相信仍可能得到最後勝利。
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