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國兩制的兩制,經濟上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分野,經過30年演變,已經不再是重點,中共走市場經濟,在某些領域比香港資本主義更徹底,香港自97主權移交後,政府干預市場角色大增,也非昔日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經歷這30年演變後,究竟兩制的分別在哪裏?
英國留下的一套「建制」,主要體現在幾方面:重商主義、市場先行、公平遊戲規則、官僚理性。在一百幾十年來,很少聽到甚麼產業政策、進口替代、出口導向、騰籠換鳥⋯⋯。昔日80年代研究的亞洲四小龍模式,香港其實是個例外,因為台灣、南韓、新加坡,甚至日本,政府在經濟發展中佔主導的角色,他們用稅務優惠、財政資助,推動產業發展,也因此建立了財閥與官員共生利益體系,官員指導金融機構作政策性貸款,財閥回報政客資助選舉。反觀香港的「AO黨」,由於他們「去政治角色」,更多是扮演球證,而不是落場踢波。
1997之後董建華代表了中共的經濟思想:官方主導經濟發展,包括提出產業政策、各式基建大藍圖,然後逐步歸入國家發展規劃之中,這種政府主導的模式,其實與百多年重商主義及英式文官體制不適應。重商主義是市場先行,最後一任英人財政司麥高樂稱之為「共識資本主義」,政府與企業之間有共識,就係市場優先,政府角色是維持市場秩序。對於盲目追求大有為,發展至上的特區新政府而言,AO黨忽然變成了怠政、消極抵制,所謂「董陳之爭」乃由此而來。
愛國政客提出的大大小小發展大計,背後如果有民意基礎,AO黨也沒法阻撓,可惜假愛國真廢物光表態,這些政治綜援政客,欠缺一套政治論述,又沒有走入群眾的政治溝通能力,於是變成了半天吊的內耗。新的一套施政沒有形成社會共識及建立權威,舊的一套又被削權,逐步瓦解之中,於是權力碎片化,形成了反對派抬頭。但如果細心分析,中共在香港由始至終沒有同泛民分享過權力,所謂拉布阻礙香港發展,只是莫須有,問題核心仍然在於特區政府及愛國政客的業餘雜牌軍沒有權威。現在由北京出手,打壓本土利益集團,清除反對派,移除特區系統內的內部制衡力量,是否就是大亂之後步入大治呢?
這種內地以搞政治運動作為管治的方法,短期內或有效用,但長期而言,也會繼續回復忠誠廢物治港AO黨怠政的狀態。如果立即進行香港土改,雷厲風行,短期內可震懾鄉紳土豪地產黨,但運動不能長期持續,於是又慢慢回復官僚體制把持局面,於是又再變回愛國者與AO黨鬥爭,沒完沒了。由97董陳之爭,一直到董去曾來,梁下林上,都離不開這條主線,這才是一國兩制的主要矛盾,所謂香港主要矛盾是「奪權與反奪權」之爭,是將問題看得太膚淺了。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