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重中之重一鑊泡 1,500露宿者創新高

林鄭重中之重一鑊泡 
1,500露宿者創新高

【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以來一直稱聲房屋問題是施政重中之重,惟本港劏房問題越趨嚴重,露宿者更是有增無減。截至去年底,社署已登記的露宿者增至約1,500人,創回歸以來新高。社區組織協會指疫情下本港有逾25萬人失業,估計至少有逾2,000名無家者。社協炮轟林鄭政府一直沒有制訂政策支援無家者,即使面對疫情威脅,仍拒絕開放社區中心讓無家者暫住,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早前接見林鄭月娥等人,有與會者引述韓「要求」林鄭盡快解決住屋問題,稱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本港搞好長遠規劃、解決貧富懸殊及住屋等問題,擺明不滿林鄭於房屋方面表現。事實上,樓價高、租金貴及官商勾結等,是導致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滿政府重要原因之一。

■去年度經社署登記的露宿者近1,500人,是回歸以來有紀錄最多。李家皓攝

政府低估現況

「你見到『出面』住嘅人係越來越多,就知道香港𠵱家情況係點」。阿明(化名)口中的「出面」是指瞓街,可以是連接尖沙嘴文化中心的行人隧道,也可以是深水埗通州街公園,或是福華街通宵營業的麥當勞,「行過仲見到好多人喺度,如果有改善,嗰個族群應該越嚟越少」。他曾是族群一員,夜宿快餐店。

阿明在東莞工作十多年,三年前工廠結業,不得已回流香港,卻因沒地方住淪為麥難民。後經社工轉介,他住過政府資助的露宿者宿位,但限時進出,僅可住半年。直至一年多前,他改住社區組織協會「友家宿舍」,24小時開放方便他找到一份運輸工作,年屆半百的他,暫時找到安居之所,「過返正常生活」。

有瓦遮頭沒人想瞓街,阿明發現現時的無家者比三年前他初次露宿街頭時更多,「我覺得香港係冇進步,停留咗喺度,因為冇改善到,可能仲差咗」。

社署數字顯示,2019/20年度有1,423名已登記露宿者,按年上升9.7%,是回歸以來有紀錄最多,至去年底更增至約1,500人。由於社署只記錄有登記個人資料的露宿者,往往低估現況,加上疫情,失業率高企,社協估計目前全港露宿者超過2,000人,包括一批因疫情從澳門和內地回流的港人。

■左起:阿明(化名)、穩叔、阿力(化名)和陳先生是無家者或曾是麥難民,疫潮下面對不同困境,逆風而行。

■本港無政策支援,加上疫情影響,無家者數目不斷上升。 社協提供圖片、雷日昇攝

社協轟欠支援

一直在內地租屋住的阿力(化名)原本在香港做洗碗工,月入萬多元,去年因疫情未能上班,積蓄耗盡,沒錢繳付內地的房租,他只好回流香港。他先入住隔離營,需繳付2,800元,「冇諗過返香港都要畀錢政府」。離營後流離失所,露宿者宿位爆滿,他一度寄居麥當勞,後來獲社工協助,與同路人合租賓館,現靠打散工為生。

一直協助露宿者的社協組織幹事吳衞東指,疫情下非綜援無家者增多,加上早前食肆晚市堂食被禁,麥難民被迫重返街頭。他批評政府從沒政策支援無家者,面對疫情威脅,民政署亦拒絕開放社區中心讓無家者暫住。他指,美國及台灣等地都有政策或法例保障無家者,新西蘭政府在疫情下,更租用酒店讓無家者暫住。

「香港差好遠!」前年隨社協到台北交流的穩叔稱,當地政府會派發防水的儲物袋,讓無家者存放家當並安置在艋舺公園指定地方,有保安員看守。反觀香港,各部門用盡手段趕絕無家者,把家當作垃圾,公園每天洗地四次。

77歲的穩叔曾任職公共事務機構管理層,卻因嗜賭,2008年一場金融風暴輸掉身家,賠上家庭,終淪落街頭。他寧靠社福機構接濟也不申領綜援,只怕又倒錢落海。

他們的故事記錄於社協本月20日起舉辦的「無家者生活誌」。吳衞東期望透過展覽,喚起社會上更多人關心弱勢社群,「理解佢哋嘅需要」,促使政府制訂無家者友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