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搣飛割凳】哲學的科幻詮釋

【搣飛割凳】哲學的科幻詮釋

科幻電影(以及任何科幻故事)的真正重點,必定是概念,而不是作為外殼的硬件設定。不少經典科幻電影的概念,其實都借用了哲學家的思想。

撰文:月巴氏

1999年 真假現實

《22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無論是bullet time以及對香港功夫片的詮釋,都帶來嶄新的悅目視覺,但華高斯基姊妹(在當年還是華高斯基兄弟)真正的厲害,是借用了不少哲學觀念,最核心是美國哲學家Hilary Putnam提出的「桶中之腦」,活在Matrix的人類,就像一個個被養在缸中的腦,以為自己經歷着真實生活,原來一切都是假的。

2002年 未來惡意

《未來報告》(Minority Report)

Philip K. Dick同名小說改編。2054年,三個擁有預知能力的孩童,可以預知哪些人企圖犯罪,未來警察就在他們犯下嚴重罪行前,預先逮捕他們,徹底防止罪行發生。問題是,一個只存在於腦海而還未實踐的惡意,是否已屬於犯罪?而這樣憑預知來裁定人類犯罪,算不算「命定論」?人還有沒有自由意志?

2014年 科幻驚慄

《智能叛侶》(Ex Machina)

有關人工智能的電影,大把,但不少都陳腔濫調。《滅。境》(Annihilation)導演Alex Garland首作,借用了Alan Turing在1950年發表、又名「模仿遊戲」的「圖靈測試」,拍了一個極好看的科幻驚慄故事,更獲提名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但輸了給《焦點追擊》(Spot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