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是香港一幀美麗的風景,設計得過不少獎,不止外表,連內在的設計也很有特色。原來在不少樓齡達40年或以上的舊式屋邨,有一種特別的「下舖上居」設計,地舖內有一條旋轉樓梯通往樓上單位,恍如一個複式單位。
幾十年前,不少新落成的公共屋邨都在偏遠地區,交通相對不便,政府為了吸引外區人去這些新屋邨做生意做開荒牛,就為商戶提供一個「連帶租用居住單位」,在舖內設有樓梯通往樓上的公屋單位,作員工宿舍之用。
大元邨是大埔第一條落成的公共屋邨,家品及五金店「協豐泰」是邨內首批進駐的商戶,老闆連氏一家以前住在荃灣,80年代初決定山長水遠到大埔開店,那個年代還未有電氣化火車,坐巴士還要轉幾次車才入到大埔,老闆娘連太說:「呢行要開在山旮旯位置才有生意,太旺就多競爭,這是大埔第一條屋邨,周圍很多地盤,可以聚集到一班客人。」為了省回車程,老闆兩夫婦索性搬去舖頭樓上單位住,一家幾口逼在約三百呎的單位內,後來子女相繼出生,又見大埔中心樓價平,想改善生活環境,才一家搬離單位。現在單位變成貨倉,「吃完午飯都會上去恰一恰,歇一歇。」
旋轉樓梯設在店舖中間,美觀之餘又有點氣派,而且慳位,欄杆又可掛到不少貨品,「好多人都話設計做得好好,而且用料靚,而家畀廿萬都未必做得到咁靚呀。」兒子豪仔雖然沒真正在樓上單位生活過,但都有不少回憶,「細個成日在樓梯爬高爬低,隔籬舖都有這些樓梯,好斜的,要爬上去,以前都成日走過去玩,好好玩。」協豐泰隔籬一排商店以前都是這種「下舖上居」設計,但後來因各種理由不續租,其後政府就會收回樓上單位,再分派給輪候公屋戶。
舊一代想盡辦法脫離公屋上車,但現今香港樓價高得嚇人,又平又實用的公屋反而變成不少年輕人的理想居所,30歲已婚兼育有一子的豪仔直言,「如果我未婚,這裏只得我一人住,當然很完美,稍為執一執就可以,好過劏房很多,空間十足,又有梗廁,每個月可以慳幾千蚊,儲錢買樓。不過結婚後就很難在這住了,我鍾意,太太都未必鍾意,加上始終是舊公屋,很多垃圾,環境衞生差,又有老鼠,有小朋友就更不適合住了。」
根據房署資料,現時全港只剩下大約40個類似單位,分佈八個公共屋邨,除了大元邨,還有坪石邨、荔景邨及麗瑤邨等。何文田愛民邨近半世紀的「美麗華機器洗衣」,亦是其中一間。
店面逾800呎,等於兩個單位連同一條走廊的面積,通往樓上的樓梯隱身在店舖中間,不過老闆張生從來沒有在這住過,「以前房署要求用來做員工宿舍,我們就特登買張尼龍床和被鋪,突擊檢查時證明到有人住,不過現在已沒那麼嚴格,但每年都有消防例檢的。」
自十多年前領展(前稱領匯)出現,樓上樓下租約分開,如樓下單位未能成功續約,房署就會取消商戶租用樓上單位的權利。公屋單位供不應求,相關部門都曾游說張生交回樓上單位,改租一個便宜一半,只要$3,000的地舖做貨倉,「但那是渠口位,經常有臭味,我們做洗衣服的,很多衣服是棉質,吸了臭味都不知道怎賠償給客人,所以貴一點都要繼續租。」這些「複式公屋」聽上去很吸引,但其實租金是正常公屋租金的幾倍,都頗「揦脷」,連太說:「其實是希望你交回公屋,有人輪候嘛,但我不會不租啦,這麼多年有感情,樓上是我們的左右手呀。」
張生則說,多年來租金加幅很大,房署轉手前,樓上的租金約$2,000,現今要加至$6,700,舊邨生意難做,所以不少商戶已放棄,張生去年曾以疫情持續為由向政府要求減租,但對方回覆指要按機制加,但可以重估租值,「這是何文田區,和超級豪宅相比,(評估後)分分鐘不止$6,700,房署做事很死板。」複式公屋買少見少,想保留都有難度,張生說:「這事牽涉房委會和領展,要看他們肯不肯協商保留,就像灣仔藍屋般。但都沒有辦法,我們年紀大了,又沒有人接手,始終有一日要交出去。」
記者:黃子配
攝影: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