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政制完善化」的政治大龍鳳讓我想起兩齣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電影,其一是《回到未來》,其二是《Groundhog Day》(《偷天情緣》),兩者都大玩主角如何時空穿梭及從中找到出路。《回到未來》的主角回到1985年成功改寫歷史,把父親從怕事的可憐蟲變成勇於追求自我的人,而原來欺侮他們一家的「惡棍」則成了「跟尾狗」。《偷天情緣》中令人討厭的天氣主播在不住輪迴於Groundhog Day(土撥鼠日)後「洗心革面」,學懂彈琴、法文詩,還從自私鬼變成以助人為樂。
很不幸,香港的「完善選舉制度」大戲只有回到幾十年前及困在特定時空跟電影相似,其他方面特別是結局卻大相逕庭。港人不要說可以抱得民主這個「美人」歸,還身陷小圈子選舉的無限輪迴,每天起床只能留在原地踏步的處境。
仔細看人大剛通過的方案及中港官員、護法們的解說,「完善」了的選舉體制完全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基本法》剛起草時的貨色。其時,所有內地官員支持、默許的政制方案都必然包括選委會選出部份立法會議席,不同的只是比例而已;有的佔四成、有的是三分一,有的則是兩成。今次重新召喚這個「保險掣」怎不是充滿回到八十年代的味道。不同的是,當年起草《基本法》時的共識是選舉委員會議席是個過渡安排,將隨着政制循序漸進發展而減少,按最後定稿,特區第一、二屆立法會各有十名、六名選委產生的議員,到第三屆則全部取消;而原來由選委產生的議席則被地區直選議席取代。
可以說,不管從當日的討論、《基本法》立法原意以及具體條文來看,政制特別是立法會循序漸進發展的意思是以直選取代選委會議席,是讓一人一票取代選委會的小圈子選舉議席。偏偏「完善」了的新選舉機制卻重新引入選舉委員會議席,並有可能佔三分一或更多議席,又把原本象徵加強功能組別代表性的超級區議會議席取消,而原本佔立法會一半比例的直選議席則變成少數。兩相比較下,「完善方案」明顯把香港政制帶回八十年代的光景,說沒有或不是倒退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而且,倒退的不僅是方案的內容,還有出台的過程。經歷過《基本法》起草及諮詢過程的我輩老香港人雖然未必同意最後定稿的方案,但不能不承認當年的草擬過程嚴謹認真;從成立草委會開始北京就着力諮詢港人,不同界別、背景及政見人士包括當時國民黨在港團體、工會都不會被拒諸門外。每條條文先來個徵求意見稿,然後是修改稿;既讓港人書面提意見,還有大大小小公開諮詢、討論會讓不同意見人士交流討論。直到九零年初最後一次草委會官員、草委仍在聽取意見,然後再拍板定案。這樣的過程符合開放、兼聽,程序嚴謹等要求,港人意見也受到極大的尊重。
今次完善選舉制度方案完全不一樣,人大通過的議案在事前沒有在香港作任何公開諮詢,只由港澳辦官員在深圳辦了幾場閉門諮詢就匆匆上馬,再交由人大全會通過。有機會被諮詢的港人大概不到幾百個,泛民主派政團、不同意見人士、專業團體更是全部缺席(新思維的狄志遠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泛民吧)。也就是說,今次「完善」選舉制度從提出到定案前後不到幾個月,沒有逐個方案、條文反覆討論,大部份市民被蒙在鼓裏。跟四十年前政策方案定稿前的慎重、細緻、開放討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不是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大不如嗎?這不是倒退又是甚麼呢?
更可怕的是,有政治要人如前人大常委范太之流公開說泛民主派連被諮詢的資格也沒有。這是她個人看法還是代表官方,外界不得而知,只知道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相信奴隸主義、封建主義的港人也可以被接受,也不會被排擠!
據說,未來一段時間北京及特區政府將就新選舉體制開展大規模解說工作(不是諮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還會特地到香港走一趟。只是,他及官員的「語言藝術」再高明,都難以洗脫香港政制倒退回四十年前的印象與事實。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