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央行推動的錢搵錢遊戲 - 楊懷康

SPAC:央行推動的錢搵錢遊戲 - 楊懷康

邇來新型集資工具「專項收購公司」(Special-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在華爾街大熱。具世界視野、觸覺敏銳的首富李嘉誠玩埋一份,意料中事。其幼子李澤楷據報且夥拍矽谷紅人Peter Thiel炮製了兩間SPAC在紐約掛牌矣。其他富豪諸如新世界鄭家、賭王何家、投資翹楚葉維義等亦蠢蠢欲動云云。在亞洲,新加坡報稱有意仿效。至於香港,大陸公司招股上市集資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生意應接不暇;大雞唔食細米,似是興趣不大。

說SPAC是新意思是相對於IPO而言。IPO大都涉及業績可觀、前景亮麗的企業;無論是為了擴充經營,或是讓創辦人和要員早日得嘗努力成果,他們招股上市集資套現。為了保障街外投資者,於是找來金融機構籌組集資計劃,會計師、精算師、律師等獨立第三者考核其業務、審計其賬目,贊助商包銷新股。這一切在在需財,使費一般達IPO籌集金額的7%。SPAC省卻這些繁文褥節,是較便宜的集資方法。世界上沒有免費早餐,投資者會否因而少了保障?

未必。好些像蘋果、谷歌、面書等在創辦人家中車房開檔的科技公司在矽谷冒起;他們創意澎湃卻窮得連寫字間也負擔不來,也不像IPO集資的公司那樣有往績可尋,投資者可不介懷,照樣押注;他們懷抱希望向前看而大都贏得喜出望外的回報。自此無資產、業績支持,單憑創意概念即能集資的風氣迅即從矽谷傳遍天下,引發科網股狂潮。

表面看投資SPAC的風險更大了。這些公司連意念亦欠奉,集資靠的只是李嘉誠、Peter Thiel般「發起人」(sponsor)的信譽招牌作招徠。李嘉誠有言,信譽比生命更可貴;信焉!SPAC投資者寄望「發起人」能為他們做些甚麽?錢搵錢,取得超乎一般投資的回報,而一般以兩年為期。期滿猶找不到理想的投資對象,落叠SPAC的人可以取回本金及若干利息,故此風險不大。一旦找到合適對象、置入其業務,SPAC即金蟬脫殼,其股價將與一般股票無異,依隨其業務的好壞而起伏。

單憑「發起人」的信譽集資,聽似不可思議。然而大半個世紀以來畢菲特就是憑着這個本錢而成就為股神。他向股東先旨聲明:鄙人的投資眼光勝過閣下、掌握的投資機會多過閣下、投資手風更比閣下順;公司賺了錢與其派股息讓閣下亂花,倒不如留下來讓鄙人幫閣下錢搵錢。事前他不會告訴股東將落注買什麼公司,極其量只透露其投資原則,譬如買財務健全、管理得當的獨市生意。總之,信我。信譽保證,絕不會搵股東笨,放心。

誰會投資業務、意念皆欠奉而只有「發起人」信譽的SPAC?一如落叠有意念無業績的矽谷初創科企的投資者,他們是大有閒資在手的人。其資金從何而來?八十年代列根本着供應學派的信念大幅減稅,釋放出大量資金。與此同時財技達人梅勤(Michael Milken)始創了發行高息「垃圾債券」(junk bond)的辦法集資。兩相配合,初創科技公司由是不乏資金。金融海嘯後,舉世央行單天保至尊以「量化寬鬆」——大印鈔票——應對,全球充斥游資,而SPAC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矣。這種投資不是為等錢使的人而設。

就以畢菲特為例,他公司的股價近40萬美元一股,股價每天上落動輒過千美元,那當然不是一般人的玩意了。畢菲特且講到明要求股東長揸不放,可見做其「信徒」,先決條件是大有閒資在手。投資SPAC的人亦然。未收購有業務的公司之先,SPAC一般交投疏落,不易套現。然而有困難即是有商機。哪怕「發起人」的信譽魅力吸引不到有潛質的公司委身相許——畢菲特一向慨嘆空有資金而苦無值得落叠的公司——市場自有辦法幫SPAC變身為有業務的「正常公司」,讓股東套現。計將安出?

即使SPAC尚未流行,專門為有閒資在手大戶效力、以收購未上市的公司為業務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已應運而生。基金參與公司的管理、策劃,提高其效率,以期兩三年間將之上市套現。SPAC有資金而無業務生意,私募基金有生意而伺機套現,可謂天作之合。

除了私募基金,對沖基金(hedge fund)亦給SPAC的冒起推了一把。他們一方面自己落場,牽頭籌組SPAC,另一方面又給有頭有臉的「發起人」撐腰,提供開辦SPAC的資金。故此只消招牌省鏡,「發起人」不付分文即能發財矣。儘管經濟為疫情折騰,報載對沖基金去年盈利一時無兩。原因之一,是SPAC蓬勃發展,讓他們大有斬獲。

錢果是那麽容易搵天下間怎可能尚有窮人?顯而易見,無論是私募基金、對沖基金、SPAC以至畢菲特都是為有閒錢的人效力;諸般鑽營,以提高資金回報。執權者為刺激經濟而「量化寬鬆」,在壓扁利率之餘導致游資充斥。私募基金、SPAC的運作無疑有助促進若干企業的經營效益,然而經濟艱困而對沖基金猶大賺特賺,可見「量化寬鬆」的實質效果是掀起一場令富者越富的錢搵錢遊戲。貧富兩極分化無助促進社會和諧。始作俑者?為了刺激經濟而大開水喉的中央銀行。

補白:親生仔不及貼身錢

最新數字顯示,一月底香港人所持港紙與硬幣總值5503億港元,較一年前增加268億港元。即是平均每人手上多咗大約3620蚊。

疫情肆虐、經濟蕭條、失業率漲升,與此同時電子貨幣日益流行,香港人反而揸多咗銀紙。時勢艱難,親生仔果是不及貼身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