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珍惜許鞍華 - 畢明

好好珍惜許鞍華 - 畢明

去年中秋節,阿Ann傳了一個短訊給我,是月餅的照片,祝”Happy Moon Festival”。咁cute?她不可能知道我是中秋節生日的,我們又未去到連中秋這等「次要」節日都會互相祝賀那麼老友。果然,她接着叫我做”Hi Roland……”。

那時她剛榮獲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金獅獎」不久,為免她再寫什麼我不應該看到的肉麻東西或國家機密,我有理冇理一股腦兒再三恭喜賀喜燒了大串炮仗擲回去,並告訴她我是畢明,不是Roland,但中秋快樂啊。

她知道衰咗之後,先道歉,再傻勁如常說「錯有錯着啦!」回敬在下Happy Moon Festival。

你看,這活脫脫就是我們的許鞍華。是否太可愛了一點。

梅艷芳把自己嫁了給舞台,許鞍華把終身付託給了電影。

文念中在許鞍華年過70之齡,記下了這段情繫大半生的香港姻緣,留下了一面文化、電影與時代環環相扣的鏡子:《好好拍電影》。

她今年74歲了,一個那麼重要的香港導演,她的故事,值得用moving images好好作傳,單是文字的話,辜負了她。香港,尤其如今這個時代,已經太多辜負。

紀錄片重要,至少馬田史高西斯這樣認為,世上第一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紀錄片」,他說「Lumière兄弟的作品是documentary無異,它紀錄了歷史,讓我們成為歷史的見證,可以觸及過去,模塑將來」,某程度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別以為你需要看過很多許鞍華電影,很認識她、很認識香港電影,才可以入場享受這作品。好的紀錄片,可以令對題材完全無知的人,在看過之後求知若渴,增添了立體深入的認識。就像非常好看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看之前主角Sixto Rodriguez我屁也不懂是誰,看了之後立即找他的歌來不停播。

本片可以讓不熟悉許鞍華及其電影的,想好好把她的作品都看一看;認識她的呢,會有各自的多層會心和笑料。文念中告訴我,發哥在看本片時,是笑得最多最大聲的。

《好好拍電影》是文念中的作品,自然是文念中風格,他溫溫文文用小粉絲的崇敬,記下了Ann的歷史和人生。如果你希望有什麼尖銳的揭示、不為人知的揭秘,死心吧,但他沒有歌功頌德,選擇讓大家看見一個「人」。

她的家庭面貌,與爺爺、媽媽、弟妹的點滴,烏龍、書蟲、大心肝的湯底下,成長的悸動包括對日籍母親的身份矛盾和時代衝突的思考。大家都知道抗日的歷史,想想一個日本女人嫁給中國人,語言不通嫁雞隨雞來到澳門及香港,是什麼一回事。小小的Ann由對母親不理解,有心結,到後來才知她是日本人,明白了她的處境,解開了自己的complex。原來《客途秋恨》是一次救贖和母女從頭細認。

人生在世,身在香港,誰不明白什麼叫身份危機,還有下刪的千絲萬縷。這想必影響了她整個人生對世界的知性基礎,種下她一早的作品便有社會感和時代反思,有別於同代大量商業電影。遠至《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中期一點的《千言萬語》,近一點的「天水圍上下集」,由越南難民的故事、香港的社會運動、到邊緣社會小人物的人文面貌,她都在為香港留下功課。在一窩蜂噱頭、黑幫、槍戰、武打、搞笑之電影黃金世代,她忠於自己。

許鞍華,就是好好做自己。陳果最一矢中的,Ann的辛苦和難得,過人的成就和奇蹟,是她不朋不黨,依然健在,從沒埋堆,而不被埋沒,沒有死。那一代的新浪潮、淡出的淡出,北上的北上,她,依然活躍,不倦不休,作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有增無減。

你試試在香港電影史拿走許鞍華,立竿見影是整個工業的即時蒼白。儘管我認為《書劍恩仇錄》真的非常不好看,我尊敬的Ann應該因為愛情經驗太少太淺,實在無法拍得出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人生9成時間在拍電影,她哪來時間談戀愛。

張學友在《男人四十》說,見到了「兒子」,他第一次覺得自己重要。一部部作品,是Ann為香港生的仔女,她是對香港電影工業非常重要的導演。好好入戲院,擁抱一下,珍惜一下,看看她為我們留下過的歷代風景。

https://mewe.com/p/budming

IG: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