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雙方高層外交官員,確定下周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舉行會談,美方有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國務卿布林肯,中方則有中共外辦主任楊潔箎和外交部長王毅。
自拜登與習近平除夕通話以來,美中外交空轉多時,其間顯然經過困難的交涉。在美方來說,美中外交恢復接觸是遲早的事,對中方來說,破解特朗普的中美全面脫鈎狀況,是近期最逼切的外交議題。
在美中高層會面之前,拜登將在本周五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首腦舉行線上峯會,美、日、印、澳四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從外交拓展到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主要為應對中共在區內的擴張和威脅。
下周初,國務卿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汀將訪問東京與首爾,兩位部長同行第一次出訪,顯示美國政府對亞洲的重視。日本本是美國堅定盟友,韓國則因地緣政治與高科技實力,成為美中兩國力爭的對象,美國兩部長同訪日韓,美國舞劍,意在中共。
美國趕在阿拉斯加會面之前,以在亞洲的連串大動作,不惜製造敵意和不和諧的氣氛,中共冷暖自知,而美國對這次會面不抱實質期望,可思過半矣。
美中高層官員對話,是不是意味着拜登即將結束特朗普圍堵中共的大戰略?拜登是否要開始與中共勾兌?這是不少人的疑問。
特朗普手上,關閉了所有美中溝通的渠道,拜登並不準備依此路進。二者戰略上的不同,在於特朗普實行的是快速打擊戰略,拜登實行的是陰乾戰略,特朗普手法是快狠準,拜登則傾向於謀定而動。
拜登的對華政策,立足於一個「慢」字,立足於一個「等」字。「慢」是按部就班,「等」是團結盟國,民主黨的意識形態終究與共和黨大有分別,而拜登與特朗普的性格也大相逕庭。
基於拜登的競選承諾,他要做的事很多,疫情、經濟、移民、科技、軍事都是迫在眉睫的要事,而氣候、盟友、重回國際組織等,雖可以慢慢來,但也不可忽視。這些工作要排出輕重緩急,有些事雖不急,但始終要做,即使是做做樣子也要做,比如氣候問題。
美中外交會談,有甚麼議題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香港、台灣、新疆、內蒙的問題,一談就要吵就會崩,最多各說各話;而科技封鎖、疫情追責、軍事對立,這些一談又糾纏不休。剩下能談的,就是如何恢復外交接觸,和針對氣候變化尋找共識這兩件事而已。
美中全面脫鈎,對中共是致命打擊,中共急於改變這種極其不妙的趨勢,只要回到以往的正常接觸,就是當下最大的外交成果了,中共也不敢指望拜登會在更多問題上作出退讓。
對拜登政府來說,始終要與中共恢復對話,而恢復對話也要有一定的成果,否則無法向國民和國會交代。目前能從中共那裏拿到的,實際上只有氣候變化這件事,因此可以推測,美中高層會談即使有成果,也只是恢復外交接觸與氣候變化兩大議題。
從美國利益出發,在氣候問題上取得中共配合不是壞事,只要美國願意恢復外交接觸,中共暫時就應該收貨了。相應的,中共在氣候問題上作出某種程度的配合,既是本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又可作為對美國的回報。雙方各有付出,各取所需,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光看阿拉斯加會談,可能得出拜登與中共準備勾兌的結論,但如結合會談前美國政要的活動,則結論又可能不同——若準備勾兌,又何必大陣仗經營亞洲?布林肯說,美中之間,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對抗時就對抗,這大概比較準確勾勒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
綜上所述,就此論斷拜登政府與中共開始勾兌,似乎言之過早,美中關係波譎雲詭,還應該繼續觀察。
方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