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讓郊野 自然無添加

野人周記●讓郊野 自然無添加

早幾年,對古道有興趣的外地友人來訪,希望我帶他們考察香港古道。香港的鄉野古道,自己也經常行走,挑了兩條大致保存古貌的,朋友沒意見,但補充了一句,「聽說『元荃古道』很有名」,意向明顯,卻讓自己有點猶豫,尤其是他們下榻荃灣區的酒店,打算在此啟步。

穿越荃灣與元朗之間群山(現時的大欖郊野公園)、連接柴灣角及大棠南坑排村的山道,長約13.5公里,確是有名的古道,鄉民昔日往來元朗與荃灣,是最便捷的選擇。古道早在興建大欖涌水塘之時,部份已被開闢成車路,10年前荃灣民政事務處以區議會地區小型工程計劃撥款「改善」,把下花山至石龍拱之間一段修建成華麗版步行徑,才最令人無言。

「建設」破壞古蹟 傷膝兼地滑

出發前已經跟朋友說明了古道古貌不再的現況,以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朋友亦理解,古道若然仍為居民日常出入必經之鄉郊路,採用現代建築物料(例如水泥)擴闊拉平,也是難免,但現場看到華麗版的古道時,還是不禁啞然失笑:綠草坡凸起的一道水泥小長城,鑲嵌着平滑的大幅石片,莫說古道氛圍蕩然無存,連作為「郊遊徑」也不合格。水泥路面固然傷膝,也不利雨水下滲,容易聚集成小溪流;陡斜的坡度,光滑的石片,潮濕天氣下更是「滑不溜足」,目睹有老人家上山時腳下無法踩穩,顫顫巍巍,若反向下行,也不知如何應付。之後一條長長石級,下降近400米,更以雲石鋪設,雨天時一步一驚心。看看行山人在水泥徑旁另闢的泥徑,便知道有多受「歡迎」。

華麗版古道,成為無謂建設如何破壞自然及古蹟的典型例子,也促成了日後民間關注小組的成立,漁護署亦開始借鏡台灣,在郊野公園推廣以自然工法修路。除了水泥山徑,郊野公園近年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改善建設」工程,一般市民會奇怪,郊野公園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不是設計簡單、少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嗎?過去曾參加郊野公園遊客聯絡小組,近年亦有參與義務修路工作,觀察到一些情况,其實除了基本原則,他們也沒有資源作多餘建設。漁護署屬下的郊野公園管理部門,相信是資源最不足的政府部門之一,除了新建廁所和垃圾收集設施是外判,其他工作,都是部門員工自己包辦。前線人手因員工陸續退休而流失,工作性質辛苦,也無法吸引更多新入職。

資源缺乏下,還是有不得不做的項目,個人觀察,大概可分兩類。第一類,主要是為了保育環境,處理因使用頻繁、天災造成的破壞和損耗,以及保障遊人安全的建設和維修。近年媒體大力推介城中「秘境」,加上疫下無法外遊,不少過往鮮有人至的偏遠地方,都成打卡熱點,遊人蜂擁而至,無路便自己開,綠地踏成禿坡。在適當地點設立觀景台,闢建官方通道,確有把遊人集中、減少破壞的作用,在日本也常見。

改善熱門行山徑 5億撥款要留意

另一種「改善建設」工程,發自更高層,由民政事務處、區議會、旅遊事務署、甚至建築署出馬,錢已撥下,連承建商都有了,再沒有「資源不足」的藉口,只能配合。從2005年的「心經簡林」到前年落成的「大浪西灣觀星座」,都是這一類。近日龍脊郊遊徑的「龍爪」風波,「旅遊景點化」的問題,又重新成為焦點。旅發局近年大力推銷龍脊行山,山脊上早已傷痕纍纍,被踩成「癩痢頭」,沙塵滾滾,修整成觀景台,希望把遊人集中,也是辦法之一。

引起市民反彈的,是以颱風倒木製成的裝置,神似三趾插天的龍爪(有說鳳爪),疑似風水裝置,引起諸般猜想,甚至聯想到「反肚」的不吉象徵。颱風「山竹」造成倒木處處,前線員工讓廢木再生,做出不少手作產品,園中木椅木枱、小動物雕刻等新裝置,相信見過不少,「龍爪」明顯也是其中之一。前線中不乏對工作熱誠、在放假甚至退休後也回來當義工的員工,也不會作刻意破壞環境之事,「龍爪」其實也是枯樹的自然形態,但如此大型永久裝置,是否適合放在觀景台,影響自然景觀,也許沒想太多,一口氣便抬了上山。

漁護署對市民意見反應極快,亦從善如流,檢討修正,移走裝置,這也是我們過去認識的香港吧。自己傾向不苛責,反而要密切監察的是,財政預算案中5,500萬「改善10條熱門行山徑」和5億「優化設施」撥款用在何處,防止郊野公園進一步的旅遊景點化。

華麗版古道建成,行山人卻在徑旁另闢泥徑。

用「山竹」倒木修葺園中設施,讓廢木重生。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