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玩摺紙,做過學生的相信都試過,假如把這種小玩意化成專門興趣,又可以有甚麼變化? 90後Benson Walker Chen嗜好是紙卷雕塑,由小學開始摺紙到現在已18年。他展示的純白色雕塑,有龍有馬有女機械人,也有細小的蜂鳥,所有部件都是人手用A4紙捲製,「以前後生,可能會用工作紙或試卷,考得不太好便剪了它,哈哈。現在會用單面紙,不用特別去買。其實廢紙便可,只要有一面沒有字,做出來的都會是白色。」
兒時的Benson,留意到媽媽將收據捲成一條條,這小習慣竟令他印象深刻,啟發他用這個方法自製玩具。「小學不就有些有抽屜的枱,在櫃桶裏,我伸手在入面砌,捲呀捲,再塗上膠水,枱上面就擺本教科書和一支鉛筆。」他回憶道。小學時遇上2003年沙士,貪玩的他物盡其用,「一開始會用口罩的鐵線,先做些刀刀劍劍,沒有鐵線後,就開始捲紙製作機械人。」
Benson表示捲紙使用的工具相對簡單,最主要是剪刀、鉗和白膠漿。現在他亦有一台切紙機,方便更精準地切出紙條。除了徒手,他還會自製工具將紙條捲實,如「捲圈筆」就是將鋁棒放在車床中刨出來的私家工具。紙捲好加入白膠漿後會變軟,便可以用鉗重新塑造形狀。紙卷風乾後變硬,此時便可自由組合大小不同的紙卷,砌出理想形狀。
他小時候時就愛看《變形金剛》和《索斯機械獸》,一直很喜歡「動物加機械」這個組合,本身是工程師的Benson說:「自己讀機械設計,所以喜歡把從機械設計學會的東西,與自己看到的事物混合。」他初期製作的機械人有不同顏色,造型也較簡單。但2010年中學時的Benson不甘如此,決心要創造出大家前所未見的東西,於是他花了整整一個暑假,製作第一件較大型作品──紙龍,那是他開始認真做紙卷雕塑的轉捩點,「那時頗開心,也確認了自己的風格,之後多年都有跟隨,就是不添加顏色,反而顏色可能會影響觀眾觀賞作品形態,羅馬雕像一樣都是白色呢。」
決定作品主題後,Benson會搜集大量圖片,研究該種動物的骨骼特色,亦會看許多紀錄片,觀察動物怎樣移動,思考牠哪個時候的動態最能展現魅力。腦海有了構思,他就會繪製簡單草圖,而很多時候跟草圖相比,完成品可能有九成地方不同,「其實畫草圖,不會想好東西怎樣擺放,到砌好部件,再思考如何隨心擺放才最美,砌完後再望回草圖,都很有驚喜,所以某程度上都頗隨心。」Benson分享,他通常會先由骨架開始去想像作品,例如先製作連尾龍骨的整條脊骨,再由此引申去擺放組件,例如肺部或心臟位置,可用引擎形狀的紙卷;腸的位置則可利用類似死氣喉的紙卷填補位置。他亦點出紙卷雕塑特別之處:「這跟普通雕塑不同,大部份雕塑就如木頭般慢慢雕琢,由大變小,我是倒轉的,由小到大逐條紙卷砌出來。」
雖然Benson沒參加過任何比賽,沒拿過任何獎項,但對他來說,每日不斷摺紙便已很滿足,「我覺得最享受的是不用跟說明書及指示,自己想到甚麼便創造出來。」基本上他一有時間便摺紙,上班午飯後的半小時空檔,他夠時間摺一對耳環;平日下班回家洗澡後有兩三個小時,又會繼續摺紙。
他表示小型作品會花兩星期至一個月完成,至於較大型的則需三至六個月不等,例如他曾花半年才完成一個紙馬模型,「那時都是『毒』在家不外出,絕對不會覺得悶,因為是自己發展出來的技術,每次製作都感到興奮,好像在創造某些東西,二來看着半製成品時,我覺得它有無限的可能性。」Benson不諱言,家人親友曾有微言,有不少聲音着他專心讀書,別浪費太多時間於興趣上,但之後作品做得越來越精緻、漂亮,開始令他們改觀。
這種專門以捲紙方式製作的立體作品,在坊間甚少見,至少在香港大概沒有人做同類東西,在其個人網頁以paper sculptor作自我介紹的Benson,有沒有想過出售作品?他直言想過,同時也慨嘆不確定外間的人如何看待其作品的價值,而且作品「對得耐」始終有感情,怕捨不得,寧願按客人要求再創作。萬一興趣不能變為職業,那會放棄嗎?Benson毫不猶豫說:「我會繼續下去,始終是自己一手創造的(技藝),不會放低。作品其實已經是我的一部份,我經歷過的所有東西、當時的想法,還有累積下來的技術,全部放進了作品當中,是最能夠代表我的地方。別人看到我的作品便可以,不需要見到我本人,哈哈。」
IG:bensonwalkerchen
採訪:何宛珊
攝影:魏沛賢、崔安怡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