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昨日單方面更改香港政治制度,套用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所說,香港民主進程一下子大倒退至1985年。本以為應該為民主大倒退而憤怒,但感受到的是如大石壓在心口,只有一種無奈與傷痛,朋友間在過去一、兩年已因種種壓得人透不過氣的政治事件,恍如患上政治「創傷後遺症」,在群組中留言「佢鍾意喇」、「佢想點就點喇」,有金融業朋友還可苦中作樂,開了個黑色玩笑,「原本以為原地踏步已係最衰,點知原來可以同期油咁,跌到負數」。
的確,對一班已是「廢中」,雖不想面對,也開始步入「廢老」之齡的民主「和理非」,我們是在民主氣氛下成長。青少年時見證首次立法局直選,那時沒有禁止拉票區、票站熱鬧如街市,候選人可以在票站外拉票,那時想:「原來民主係咁樣嘅。」那個年代,除了民主派、建制派可參選,反對港英政府的左派如工聯會也可以參選,當然,選不選到是另一回事,雖然直選議席仍是少數,但起碼令人明白,公平、公正選舉理應如此。
之後香港民主逐步發展,回歸前民主派在1995年立法局選舉大勝,一眾民主派操上禮賓府與前港督彭定康「講數」,要求對政府政策有更大參與,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那時已是香港民主最好的年代。
回歸後的立法會,雖然又再倒退回有選委會議席,但那時香港人是相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立法會選委會議席最終全部取消、區議會也全面取消委任議席,所以縱使失落2007、2008、2012雙普選機會,絕大部份屬「和理非」的港人,相信如民主黨李永達想法一樣,香港民主路即使再漫長及崎嶇,「20、30年夠喇啩」,但到2021年今天,事實終於說明,香港民主不止不會前進,更會倒退。
有「廢中和理非」朋友說,其實香港人所要的民主,「唔係一定要民主派贏,係要一個公平、公正選舉方式,將民意反映入議會,而政府又聽議會講,就係咁簡單」,但原來在北京角度,選舉只可容建制派佔多數,一旦過了他們的「紅線」,就可以推倒一切重來,「咁以後仲選嚟做乜?佢哋鍾意點就點,索性90席立法會全委任,北京派人嚟做特首算喇,咁肯定百分之一千安全」。
究竟香港民主會走向哪方?全面澳門化?在朋友群組中普遍悲觀,更難忍受,恐怕令政治「創傷後遺症」再惡化,有人說日後議會只有建制,就看看他們是否真的管得好香港!另一朋友說現在該認真考慮移民了,這時有人發了一句:「可以失望,不可絕望,當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打開另一扇窗,總有希望的。」香港民主未來如何走,沒有人知,但無論如何崎嶇,總要走下去。
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