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3月14號,以為本欄想講白色情人節?非也,適值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一樣關於回報、報答的節日,比商品購物意義重大得多。
相傳海龍王思念女兒,從水底探出頭來,導致當日通常波浪滔天、風雨連綿。
龍抬頭屬北方叫法;我們南方人有相近、但更生動更複雜的傳說,叫「倔尾龍拜山」。綜合各種資料,整理如下:漁婦懷孕,誕下一條似龍似蛇的怪物,漁夫大驚,拿刀斬,砍斷尾巴,小蛇頓變倔尾龍(粵語稱鈍為倔強之倔),吃痛逃走。後來漁婦過世,倔尾龍年年騰雲駕霧返來哭祭,所以每逢清明前後必多雨水。舊時艇家啟航,例問:「座中有某處某處(視乎地區)人嗎?」乘客明明沒此籍貫也舉手答有——原來說給倔尾龍聽的,讓牠感念同鄉之誼,保一船平安。
這真是惹人落淚的故事。會否令你聯想起香港?生父生母狠心恩斷義絕,六親不認,視為沾染洋風邪氣的怪胎,孤兒仔慘遭家暴傷害致殘缺,依然心懷故土,血濃於水。愛屋及烏,惠澤鄉親鄰里,又似香港義無反顧地屢屢捐贈同胞賑災。
另一版本寫漁婦名溫婆,消息傳至朝廷,秦始皇大喜說:「此龍子也,朕德之所招致。」召命溫婆抱倔尾龍上京,倔尾龍於是興風作浪,逃去無蹤(見南朝.沈懷遠《南越志》)。那愈發像恐懼回歸中央了。
又一版本說養此非龍非蛇的飼主名象,倔尾龍長大,其肝臟是補身妙品,阿象每天爬進牠體內割一小片肝煮吃,倔尾龍逆來順受。終於一次,阿象貪心想轉賣圖利,狠狠割大大片,倔尾龍痛極,嘴巴緊閉昏倒,象就焗死在裏面了。故俗語有云「人心不足蛇吞象」!常常形容香港是生金蛋的鵝,怎麼沒想到是被逼攬炒的倔尾龍?
古往今來,孤臣孽子對祖國對骨肉之情,無私奉獻,繾綣悱惻,何嘗不如此?而國和家又對他們怎樣呢?龍抬頭,或該叫孤兒節。內地許多失散人口,拐帶兒童,原應正視。至於香港,我們只求抬頭頂天立地。
歌神許冠傑名曲《打雀英雄傳》(黎彼得填詞)歪打正着,恰恰呼應此城此景:「倔尾龍,起勢攻,大四喜揸晒南北西東。」已經無退路,唯有頂硬上。
逢星期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