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阿囡好大可能九月會去外國讀大學,雖然都仲要睇吓疫情嘅發展,我哋好希望佢可以出去外面見識一下,但又擔心佢嘅情緒病同埋食緊嘅藥,𠵱家距離九月仲有半年,你覺得應該減藥好吖,定係繼續食住先?」
B就讀中七,成績一向優異,本來在香港升讀大學並沒有困難,不過她的興趣是較冷門的學科,所以她和家人才考慮到外國升學,但B大概年多前,因為考試前的壓力,出現情緒不穩,精神不集中。那時候,經常覺得腦海一片空白,溫書不能入腦,晚上睡不着,影響到日間的溫習,當時醫生診斷為焦慮抑鬱。一方面服藥,一方面見臨床心理學家,做心理治療,復原也算順利,尤其是考試過後,暑假期間,基本上跟沒病時無異。九月開學後,有少許波動,但過去半年,整體也算穩定。
B將會到外國升學,在治療上有幾個考慮,第一,B要到夏天才完成六個月的鞏固療程,雖然現在情況穩定,但仍未適宜減藥,否則病情可能轉差。第二,離開屋企到外國讀書,過程一定有點情緒波動,有點壓力,一方面可能捨不得家人,掛念着香港各種點滴、香港的朋友,另一方面,到外國也要適應新的環境,進了大學,有新的學習方法,當然也要重新建立人際網路,所以這個過程,對於B來說,會有一定壓力,如果到六月時開始減藥,到步外國後,九月、十月期間,情緒出現波動的話,便很難知道究竟是減藥失敗,還是不適應新的環境而出現的反應。而且到時B一個人在外面,父母也會特別擔心,在外國大學裏,要找一個能夠明白香港文化的醫生或心理學家,並不容易,一旦情況惡化下去,也會影響到B的學業,特別是影響到她的信心,可能以後會一直懷疑自己能否應付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即將會離開香港的話,第一,應該盡快積極接受治療,將病情徹底治癒。第二,要小心考慮到底應否在離港前減藥,也要平衡風險,考慮轉換新環境後的壓力,以及一旦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在外地有沒有足夠的支援。一般來說,如果到了外地,過了頭半年,對外國的生活和學習比較有把握,到時再決定減藥的步伐也未遲。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