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市民在鸚鵡村購買鸚鵡BB後死亡,有市民把患病鸚鵡BB交獸醫求醫,經診治後竟須靠注射營養液保命,甚至花大半年才能救活鸚鵡,惟現時小鸚鵡仍十分虛弱;另有鸚鵡全身九成羽毛脫光,精神不振。獸醫指鸚鵡難飼養,易焦慮會產生自殘行為,「壓個頭去牆到、咬甩自己啲毛」,情況可維持數十年。
「好少人手養嘅鸚鵡係驚得咁犀利。」有十年飼養鸚鵡經驗的蔡小姐,憶述去年4月到鸚鵡村欲購入一隻折衷鸚鵡,當時發現該約三個月大的鸚鵡十分驚慌,「覺得好有問題,但山長水遠去到,最後都要咗。」最終以6,500元購入鸚鵡,取名為娘娘。
約兩周後,她發現仍需餵奶的娘娘有咬毛行為,便向雀店查詢,該店回覆估計與奶粉有關。兩個月後,娘娘情況惡化,尾巴羽毛幾乎脫至光禿禿,脫毛情況蔓延至胸口,「直至𠵱家,我諗身上九成嘅毛已經甩晒。」蔡懷疑該店賣病鸚,更怕娘娘會傳染家中另一隻鸚鵡,於是將兩隻鸚鵡分開飼養,「到一日我隻雀仔暴斃會攞去驗,到時會再告佢。」蔡指因不想娘娘抽血受苦,故暫未就病因求醫檢驗。
另一事主Cindy去年3月以22,000元在鸚鵡村購入年幼金剛鸚鵡,但不足兩個月鸚鵡就開始嘔奶,「跟住行唔到,成條蟲咁樣。」她其後共花20,000元向四個不同獸醫求診,醫生評估鸚鵡情況可能與先天性神經問題有關,或曾服用過量抗生素,惟鸚鵡村指Cindy無提供醫學報告拒絕賠償,「因為隻雀好瘦,𠵱家係唔適合去照CT(電腦掃描),要麻醉(死亡)風險大。」
經大半年照顧,Cindy的鸚鵡才能慢慢站立前行,並要到診所注射營養液,即使已過一歲,雙翼仍乏力不能拍翼,身體十分虛弱。
「可能不停壓個頭去牆到、咬甩自己啲毛。」獸醫黎昌生指相對貓狗,鸚鵡易有情緒問題,一旦對環境感到焦慮,便可能會有自殘行為,情況更可維持40至50年,需花去大量時間、心機照顧,才有機會糾正自殘行為,「唔好畀佢自殘,加埋食得飲得,同埋肯同你interact(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