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掀起飼養鸚鵡熱潮,以智力等同7歲小童的灰鸚鵡最得寵,有持牌雀商覷準商機大量繁殖雛鸚出售,過去半年至少有20名市民先後向同一雀商購入鸚鵡BB飼養,可惜雛鸚卻相繼短時間內患病死亡。即使有雛鸚僥倖獲救,亦精神不振慘變「無毛鳥」。有市民視雛鸚為家庭成員,當想起愛鳥死亡「講起都想喊,好似死咗個仔嘅感覺。」一眾買家質疑雀商售賣鸚鵡的來源。有鸚鵡專家及獸醫均指新手不宜飼養雛鸚,因雛鸚需要密集照顧,若餵奶不當可能影響雀鳥健康成長,建議「最好揀啲已經食到固體食物嘅。」
鸚鵡愛好者李小姐今年1月9日到大埔林村持牌雀商「鸚鵡村」,以7,500元買了兩個多月大灰鸚鵡。「去之前佢話半價一隻,揀啱咗又話呢隻冇半價。」四日後她帶鸚鵡回家,取名「哈哈」,她是首次飼養鸚鵡,跟足老闆所教,按時間、溫度和份量調校奶粉餵飼。
可是三周後,哈哈出現嘔奶,醫生為牠注射抗生素及灌奶仍無改善,兩日後死亡。其後她在facebook鸚鵡群組發文悼念哈哈,竟有多人回應指在同店買鸚鵡飼養後死亡,遭遇同類經歷的多達20人,「我呢個係第14隻(死),之後仲有幾隻。」當中19人,是去年6月至今年1月向該店買入鸚鵡,買賣時各人均不獲發單據。
30歲工程師阿俊是其中一人,去年9月他花8,000元購得3個月大灰鸚鵡Bun Bun,他指依足賣家指示餵奶,更怕雛鸚體弱不敢帶出街以免染病。但去年12月底,Bun Bun突然嘔奶,他帶去獸醫求診發現牠肝、腎及腸胃有問題,確診有鳥類絕症之稱的前胃擴張症,不久即死亡。
提起今年元旦離世的愛寵,他十分傷心「一講起都想喊,好似死咗個仔,唔係寵物咁簡單。」他將刻有Bun Bun名字的腳環,改製成吊墜掛頸紀念,更盼公開事件警惕其他雀友提防。
另一隻死亡的是患吸入性肺炎離世的灰鸚「何七」,其主人姆明有20多年養鸚鵡經驗,去年3月帶阿七回家時,牠已不能行走及嘔奶,先後看過四名獸醫仍不能救活,不足兩個月便因病離世,令她深深不忿是,老闆娘反指摘她不懂餵飼及醫生不懂醫雀。
對於有雀友從鸚鵡村購買雛鸚餵飼後死亡,負責人陳先生否認出售病鳥,反指是買家家庭環境惡劣,才引致鸚鵡出現健康問題。
對於同一雀店出售的雀鳥相繼死亡,鸚鵡天空老闆Ricky分析,可能是病毒交叉感染,或經父母遺傳有關,因灰鸚鵡屬易染疾病的物種。他指本港有不法商人,非法偷運鸚鵡蛋入境,自行孵化後當自家繁殖,「嗰批有問題,孵出嚟就成批有問題,陸陸續續會夭折。」
有近40年養雀經驗的羽衣之家負責人指,不少雀商會出售未斷奶鸚鵡,但未斷奶鸚鵡不適合新手,「餵奶不當可能影響鸚鵡成長」,如引致發育遲緩,不同品種鸚鵡斷奶期亦不一。她建議揀選可自行進食固體食物的鸚鵡,同時須留意四點迹象,若有嗜睡、毛色暗啞、屁股黏有糞便、嘴腳脫皮,就反映有健康問題,不應購買。
獸醫黎昌生指家養仍未斷奶的幼鸚屬高難度挑戰,內臟和骨骼未完成發育,生存率只得一半。他解釋餵奶過程易有問題,如奶水入肺、餵食過量或過少致營養不勻,「譬如唔夠鈣就會骨質疏鬆,咁可能會引致(鸚鵡)起身都冇咗半條人命。」影響深遠或成終生問題,但現時沒有法例規管售賣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