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和以太幣又重拾升勢。上星期跟大家講過,加密貨幣現在的波幅比以前小,所謂鬱金香之類的泡沫解讀,越來越沒有說服力。
跟泡沫有關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加密貨幣不似股票、黃金,沒有內在價值或基本價值。股票,背後有公司的業務收入和資產;黃金,除了「保值」亦有作為奢侈品的功能。至於加密貨幣,只是虛擬世界的一團霧氣。例如有位頗有名氣的經濟學者,就一直堅持比特幣基本價值為零,價值完全來自投機情緒,如此口誅筆伐講了足足7年,由比特幣幾百美元講到今天5萬多美元。有類似看法的專家,仍然為數不少。這個討論,相當「復古」。
事物的市場價值,從何而來?舊時看法,是價值源自生產成本,製作越難,價值越高。因此,貨物都有內在價值,反映出背後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非常實在。由十九世紀後期開始,此看法漸被推翻,由主觀價值論取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對某東西有所偏好,那件東西就有價值。純粹是主觀喜惡,沒甚麼好爭拗。
儘管我們不能拿比特幣去做首飾,只要有人重視去中心化等特質,認為其交易機制可取,加密貨幣就會有市有價。專家沒有內在價值的批評,歸根究柢,反映的只是他們個人喜好與眾不同而已。
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