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事故至今10年,雖然營運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堅持可在2041至2051年間,完成1至3號反應堆報廢的目標,但原定在今年展開最艱巨的熔落核燃料取出工程,卻因疫情被迫推遲一年。
東電估計三座反應堆共有880噸熔落核燃料,但由於輻射水平極高,一般機械人難以接近。日方原本向英國訂製了一座重4.6噸、配備22米長機械臂的機械人負責進入2號堆取樣。不過,英國早前封關抗疫,打亂了對機械人的測試進度,未知何時能向日本付運。早在2011年,即發生核外洩的當年,日本政府已訂出要用30至40年時間拆除三座損毀的反應堆,大約每個堆得花10年去取出已熔掉的核燃料,再用10年去收拾其餘的核殘骸。不過,10年過去,政府也換了好幾屆,除了在3號堆移除了468具組件外,核心的熔落核燃料取出工程仍毫無寸進。
當年估計報廢三座反應堆要耗資1,010億美元(7,878億港元),但現在看來,即使能按時完工,埋單費用恐怕也得翻一番。熔落核燃料何時能取出還是未知之數,收集反應堆內輻射水的處理設施估計明年也會存滿,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水是另一項逼切的難題,東電有意倒入大海,但受到國內外強烈反對。
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及緊接而來的大海嘯,對東日本造成嚴重破壞,奪去近1.6萬條性命。禍不單行,受地震和海嘯雙重來犯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洩漏,當局曾作最壞打算,計劃疏散東京首都圈3,000萬人,甚至準備放棄整個關東地區。
《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