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
「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正正是緬甸近個多月政局變化的寫照。除了緬甸軍方持之以恒的大搜捕外,近兩個星期更傳出軍方鎮壓導致逾50名示威者身亡、全民盟高層受不住嚴刑拷問命喪黃泉等噩耗。面對不斷惡化的緬甸局勢,國際社會也開始心急如焚,連向來強調不干預別國內政的東盟亦有部份成員國試圖主動斡旋。然而,由於各方存在巨大期望落差,利益計算的方式又有天淵之別,所以短期內能夠化解緬甸軍民血腥衝突的機會不宜高估。
緬甸軍事政變引起國內民眾強烈反彈,或許是軍方始料不及的事。可是,這不表示軍方因此有作出重大讓步的誘因。畢竟,他們發動政變並非單純一時衝動,而是早有明顯不過的現實政治盤算。首先,緬甸人民與軍方始終存有巨大的火力差距,而軍方又清楚知道西方國家軍事介入緬甸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才肆無忌憚地血腥鎮壓國內民眾的和平示威。
眾所周知,軍方之所以發動政變,主要是為了讓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軍方當初出現利益計算錯誤,也不等於順從民意可為他們換來更好的結果。若然現在讓緬甸立即重新舉行大選,實不見得軍方會較去年贏得更多的議席。軍方自然不甘在此時此刻妥協讓步。尤有甚之,緬甸政局發展至國內民眾和西方國家紛紛興起追究緬甸軍方罪行的地步,軍方自然更加拚命抓緊槍桿子以求自保。前新加坡外交官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3月2日在《海峽時報》發表評論文章便強調這幾點。如其他因素沒有改變,軍方甚至連兌現一年後重新舉行大選承諾的機會也不容樂觀。
儘管近個多月緬甸政局急速惡化是不難預料的趨勢,但當一幕幕血腥鎮壓的片段和畫面在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被廣傳後,仍然引起國際社會的震驚和譁然。西方國家受到輿論的壓力,紛紛向緬甸軍方實施不同程度的制裁,但由於軍方早已習慣在長期受西方世界制裁的環境下存活下來,加上雙方近年的貿易往來只是九牛一毛,所以單是實施制裁的成效受到廣泛質疑。
有部份評論指,相對於西方國家,與緬甸貿易往來更為頻密的東盟國家才有望為阻止緬甸政局繼續惡化下去帶來曙光。不過,西方國家無能為力的事,不等於東盟有能力帶來截然不同的改變。首先,東盟一直高舉「不干預別國內政」的原則,缺乏類似的政治斡旋經驗。若非緬甸局勢已惡化至有影響區域穩定之虞,東盟幾乎不具備介入斡旋的誘因。直至目前為止,東盟仍有不少成員國表明無意介入緬甸政局,有意介入的成員國主要僅是憂慮緬甸大批難民湧至邊境會影響國家安全。整體而言,東盟並無協助緬甸解決國內困局的決心,其提出的紓困方案實難以對症下藥。
其次,東盟大部份成員國在實踐民主的進程上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例如泰國近年便是另一個透過軍事政變推翻選舉結果的東盟國家,新加坡和印尼也僅屬於選舉威權的半民主國家,柬埔寨、汶萊、越南和寮國等更是同樣人權紀錄劣迹斑斑的緬甸鄰國。即便由它們出面介入捍衞緬甸的民主,也難有甚麼公信力可言。事實上,緬甸民眾對東盟成員國的介入也不太受落,例如當傳出印尼提議立即重新舉行大選作為折衷後,緬甸民眾旋即在輿論上群起而攻之,最後印尼當局也需公開澄清傳聞不實以平息緬甸民眾的怒火。
緬甸局勢發展至今,民眾示威者與軍方分別出於道德和現實權力的考慮而同樣自覺難有讓步的空間。西方國家在口頭上支持民眾示威者,但礙於各種局限無法派兵支援他們,而東盟很可能只會繼續拋出兩方也不討好的折衷方案。換句話說,各方短期內只站在自己立場上老調重彈的機會高唱入雲。試問還有何方神聖有解決緬甸困局的靈丹妙藥?
施穎諺、楊庭輝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