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勝和一年前回到福島縣浪江町的老家,重開祖父創立的鰻魚專門店,但過去的熱鬧不再,四周沒有其他店子,他的餐廳就像孤島般伶仃地存在。日本311核災難至今已10年,但福島縣一些城鎮仍遠未回復昔日景象,即使有減租以至金錢補貼等措施,許多人對政府缺乏信任,仍然擔心核輻射影響,即使心念舊居,都不願貿然回歸。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黎克特制9級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堆爐心熔毀,大量輻射外洩,核廠方圓20公里地方封鎖,佔福島縣面積12%,約16.5萬人或自願或強制離家避難。10年來持續的清理,解封地區日增,目前只餘最後2.4%地方未達安全水平。
65歲的大保一直掛念距離核廠只有九公里的老家,解封前他短暫回去。「建築物都在,但人影一個都沒有,只見野狗、牛和豬,像走進片場般。」他店子牆身受輻射塵污染而要拆毀,熬煮了百年的鎮店醬汁也失去。但他和妻子再三猶豫後,終於決定回鄉開店,希望家傳香味再次飄溢浪江町。「我希望聽到顧客說,好懷念的味道啊。」
可是鄰居一個都沒回來。浪江町目前僅兩成地方解封,人口約1,500,只及災前的7%,而且當中36%是65歲以上,遠高於29%的全國水平。
去年關西學院大學做調查,發現多達三分二疏散居民不打算回鄉。災後復興制度研究所的副教授齊藤容子說:「許多人表示無法相信清理核輻射工作能夠達標。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根深柢固。」
不只原疏散區內的人猶豫,有家在疏散區之外的人也不敢回去。10年前丘田希正懷第三胎,災後為孩子遠走東京,如今已是四子之母,更不願冒險回鄉。「我並非不肯回去,而是不能。」 38歲的丘田說:「單身的話我會回去。但身為人母,我不能讓孩子冒險。」
有些人則是逼不得已回鄉,原因是政府取消對疏散在外地避難者的資助。但就算是自願回去老家的人,也一直抱着忐忐心情生活。83歲的古畑喬夫搬回南相馬市的老家後一直對食物安全無法放心,直言儘管政府官員聲言有嚴格篩查,「許多人仍擔心」。他的子女也不讓四個孫去探望他。「我明白父母的想法,但還是覺得悲傷寂寞。」
雖然住在離核廠40公里遠的磐城市,飯田亞弦一直擔心政府清理和食安工作有疏失,10年來一直盡量買外地產的食品,孩子去玩耍的公園她也會測量輻射量。「不曉得核災難何時才結束。」
對回鄉者來說,回家只是第一步,百廢待興的不只是房子之類實體建築,更棘手是如何重建社區。在災難中失去妻子的隈川健三年前選擇回到浪江町,住進新社區並當上居民協會主席,卻發現許多人閉門卻掃。「我逐戶按鈴他們都不願開門。他們疏散生活過得太久了。」
法新社/《日本時報》
• 以前人類以為可操控大自然。大地震和海嘯輕易壓倒人類,令人感到無力和無助,提醒人類自身的脆弱
• 以前核能被視為可提升生活質素的夢幻科技,負責有關科技的專家和官員亦被認為永遠不會犯錯。有專家更在核電廠爆炸前聲稱絕對安全,事後其信用毀於一旦
• 事發前核電廠的主事人不容他人挑戰其權威,漠視地震學家建議在廠房周邊興建高牆防止被海嘯衝擊。地震過後,有核電廠建起高高的圍牆,只是遲了20年
• 地震過後種種假資訊、誤會和猜測廣泛擴散。惟當時核電廠、東京電力總部和首相辦公室的溝通可謂災難性,如當時曾誤傳首相得悉東京電力會撤離核電廠所有員工後感到極憤怒,事實是東京電力只撤走非必要員工
• 官民都沒有從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吸取教訓,事件更被形容是「意外」,無人問責。311大地震、武漢肺炎、中國派船進入釣魚台水域等事件,均需要專業監督下的全國性危機管理
資料來源:《日本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