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少農產品近年都以大陸為最主要出口市場,有台灣農業學者分析指當中涉及大陸對進口農產品規格要求較其他國家低的因素,而大陸早年亦藉擴大向台灣進口農產品作為對台友好的統戰策略。
台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教授陳淑恩對本報稱,台灣農產品開始大量出口至大陸的時機正值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當時兩岸關係正值「蜜月期」,大陸為表示友好,於是陸續開放大量台灣農產品進口,加上大陸對進口農產品規格要求亦不高,相比其他國家如日本等對進口農產品有嚴格品質要求,台灣農民因而產生「只要我能夠種出來,就可以出口至中國」的印象,造成台灣農產品出口開始依賴大陸市場。
陳淑恩指這是大陸「養套殺」伎倆,事實大陸後來已經懂得把「台灣的(農產品)品種改良,把技術學會後就反過來攻打台灣產業」。目前大陸針對台灣發起的「鳳梨之戰」,就是警告台灣「要乖乖聽我的」政治手段,情況就如大陸早前針對澳洲紅酒、龍蝦等手段一樣。
不過大陸這次發動「鳳梨之戰」打壓台灣的如意算盤並沒打響,陳淑恩預期大陸短期內未必再以類似手段打壓台灣,因為鳳梨本身已是「最大殺傷力的武器」,其他出口至大陸的台灣農產品數量並沒有鳳梨那麼多,而且一些農產品亦產自藍營執政地區,大陸未必會隨意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