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者,愛也 - 林夕

打者,愛也 - 林夕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科興粉打完了很興奮的說:「打針死好過唔打針死」,對生死看透透,大可換成史記體:「人固有一死,或死於疫症,或死於疫苗。」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書演繹何謂重於泰山,就是為人民服務而犧牲。那麼,於疫情會羽化而升天,猝死於疫苗則重於泰山,何以故?

中國疫苗施打率不夠百分三,科興也沒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而且五十九歲以上想打針死都唔得。香港特府置科興說明書不顧,不知何故,若無其事接受六七八十歲打打打,莫非實在變相幫科興提供數據,有足夠人辦完成最終回報告,莫非正是為人民服務,超越澳門?

明明可以暫停接受六旬以上老人家施打,寧可讓老人安心,安心冒險?唔明。忠誠推銷員這回反不及科興老粉管用:「如果唔係中國就麻麻哋,係中國就好有信心。」終於明白了情為何物,直教死生無畏,愛,從不問理由。

不問信心何來,先問忠誠愛國,不問科學,也不管專業,只求政治正確,符合日後公務員服務市民條件。且聽「人固有一死,打針死好過唔打針死」,不用來做宣傳口號實在浪費。忽然把生死置諸道外,原來是死,鴻毛般輕飄飄一條薄命,要重於泰山,唯有靠「為人民服務而犧牲」,證明愛國老人絕非廢老。

繼「中國唔會害香港㗎嘛,畀得香港一定唔會害我哋。」後,興粉接力唱和:「信內地靠得住,唔會搵我哋笨。」原來愛國愛港,不能對政府政策提出質疑,在「信望愛」中,愛是因,信是果,不容觀望。

可惜,怎麼辦呢?一大撮愛國更愛命者不斷反悔,靠一小撮興粉捧場也撐不了場面。特府要證明打就應該,唔打就悲哀,不丟國家的臉,為科興圈興粉,只有一途。

既然關天人命在前,「慎用」也不代表不能用,什麼糖尿高血壓心血管長期病不是不能打,要視乎個別個案,那麼,不如索性show hand,先為七百萬人進行強制性體檢,小民大數據在握,邊個好打得,邊個唔係好打得住,有損商譽個案就可以減到最低。

多少人多少年沒有全身檢查過,多少醫療成本花在遲了檢查的身體上?玩咁大?當年有大煉鋼,今有大體檢, 趁這疫情千年難得一遇,寫下史詩式彪炳德政,免了吧,費用全免,由科興贊助。人手不足可以慢慢來,不急,特府保證市民健康,市民保證愛港愛國。那時候貨真價實,打者,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