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止境的大瘟疫狂瀾下,深水埗大南街、汝州街等「文青區」好像先天免疫,咖啡店、精品店成為疫市奇葩,除卻短暫封區時間,一直大排長龍,即使有吉舖都幾乎馬上有人承租。然而,原本在這區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原料店已悄悄相繼結業,有人把區內加租歸咎文青店舖,但亦有借文創之勢,轉型求存。當市建局銳意於2023年在通州街落成「設計及時裝基地」,相關店舖會否未等到基地落成便告消失?
記者:陳詠恩
攝影:林幸泉
疫潮下,深水埗多家布行及原料店經營困難,同時掙扎求出路,當中包括汝州街布行高泰貿易有限公司。店外貨架掛滿店員車製的手作布袋,店內又放了公司代理的玩具、健身單車等貨品。仔細一看,貨架布袋之下,陳列着各式布辦。高泰第二代負責人鄧衛勉(Kenneth)說,上一代專營牛仔褲內袋裡布生意,十多年前他接手後,擴充至售賣時裝面料,「疫情下,外國客人冇辦法嚟落單,啲材料就喺晒度,冇辦法之下我哋惟有做多啲本地人生意。生意唔係十分好,不過好過全公司嘅人坐喺度冇嘢做」。
窮則變,Kenneth笑言,自己和一眾員工最初對車縫都一竅不通,不過「馬死落地行」,在疫潮下研究用店內布料車縫口罩、布袋、圍裙等簡單產品,又趁新年前車縫紅噹噹的布利是封應節。另設布料散剪零售予喜歡DIY的客戶。產品售價大多不過百元,相比以往外國批發生意,無疑是蠅頭小利。
他回想,布行每年都會到各國參與展銷會,亦常有外國設計師、廠商會特意來港,慕名到訪深水埗,搜羅各式布料及製衣原料,不少識途老馬懂得找上門。但隨着疫症爆發,封城令時裝店暫停營業,大型時裝展也告取消,外地買手難以到港,店舖變得水靜鵝飛,只剩零售客人購買少量布料製作口罩和手作。Kenneth表示,一年來,公司只能依靠以往有往來的外國相熟客戶,在網上落柯打,每年過千萬生意額,現時只剩下三分之一。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同樣生意受挫的,還有在汝州街專營羊毛布料批發的香港東毛實業有限公司,不過他們疫市發圍的方法與別不同。記者在平日到訪,店內掛滿布辦,與一般布行無異,但每到星期六、日,這裏會大變身,玻璃幕門掛上幾塊大型藍布幕,這裝置吸引好些途人探頭細看。揭開布幕,是一個牛仔布包圍的百呎空間,中間放了一張實木大桌子,桌子本來是用來裁布,最近則予工作坊參加者使用,學習以人手把羊毛原料製成羊毛毯、頸巾或小袋子。
這新點子來自時裝設計師楊展,他去年代表民主派報名參選紡織及製衣業功能界別立法會議員,漸漸與區內店主稔熟。知道疫潮下不只製衣原料廠生意淡靜,連他的時裝店生意也下跌,於是重新思考雙方如何合作,展現本地布行獨特一面,「時裝品牌與布行都係一個branding,應該早啲開始合作」。數月前,他在東毛店內舉行藍曬布品工作坊,上月再推出手做羊毛毯工作坊。
東毛負責人陳浩賢(Sunny)從未想過香港可以自己生產羊毛布料,「正常要有好大型機器,經緯紗咁織,後製好多工序,好多工人去做,成本太高,所以𠵱家香港冇工廠生產布料,做衫就有」。但當楊展提出以人手把羊毛原料重組成另類布料,Sunny卻不反對,更落手落腳創作。他笑道:「大家會覺得做布商好市儈,為咗搵錢乜都唔理。布商又覺得啲designer好離地,做啲嘢完全冇經濟效益,今次咁做就打破呢個諗法」。
Sunny的布行以往主要做批發生意,但疫潮下買布客人大減。香港人近年多了到深水埗探索,他就思考如何善用周末人流,發現周邊的cafe、文青店與工作坊的目標顧客不謀而合,「以往啲人唔係好敢入嚟,喺出面睇吓,但𠵱家有咗呢個特別嘅裝修,就會入嚟睇吓產品。講真暫時呢刻(工作坊)對生意唔係好大幫忙,但將來我想有啲產品係Made in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