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人自擾】香港未來五十年預演 - 莊逸希

【融人自擾】香港未來五十年預演 - 莊逸希

在家工作,黃藍之別再加上少了自由行盲食;翠華(1314)摺埋最後一間中環舖,見證着一個時代的沒落。

昔日午餐食物和飲品分開計要七十蚊落樓,中環兩間翠華都大排長龍的風光不再。肺炎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是不少公司已經離開中環。

中環完全被去中心化的同時,多得阿茂先加印花稅再講加資產增值稅,不要說國際金融中心,連大灣區金融中心地位也不保。

香港在過去兩年的變化,可能比過去廿年加起來的還要多,也可能不然──只不過一場社運加上疫症,把花樣年華的面具撕破。去或留都舉步維艱,但留下來的除了政治上謹言慎行,還要看清楚香港未來在區內的定位,才可以在財務上有能力留低。

除非你是月球人,否則打工已經不能夠在香港舒適地生活。以前投資可能是外快,現在不投資是慢性自殺。月供五號仔已經慘變成笑話,以前差不多必贏的資產類別如商廈工廠,以至地舖等磚頭,已經很可能接人火棒。唯一暫時還是不死傳說的只有住宅。

當中上環的商廈呎價漸降、因為WFH而令空置增加,眼見觀塘商業地皮更改用途變住宅地皮,你便知道「起動東九龍」已經胎死腹中。

我上期那個地產朋友遠瞻,五十年後大概所有工業,包括金融法律,也會沒落。但因為生活質素不錯,未來廿年香港繼續是內地人的後花園,錢在內地賺但在香港「洗」。大概會變成瑞士的感覺,但缺乏瑞士的中立性(那是新加坡的角色),如果我們比澳門乖,那香港可能還有開曼群島或摩洛哥等角色。

但我們可能沒有五十年。如果阿茂再整餅搞資產增值稅,我五年之內就移民;因為五年之內,香港一定不如深圳的一半。

莊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