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東毛為鄰的素食黃店「素年」去年6月疫市進駐,為深水埗的第二分店,店主夫婦Kay和Kit見本店僅在疫潮初期受影響,後期漸漸恢復人氣,鄰近的cafe每逢周末都大排長龍,以為疫潮快見頂,自覺有更大議價空間,便毅然租下千呎地舖六年,近日附近面積相若的舖位租金已比去年6月增加三、四成。
Kay知道有些業主寧可加租,令原有布行退場,轉租予文青店。不過他們去年初租舖時,舖位已空置半年,業主以前都是布行,數年前結業出租。對於有網民指摘文青店逼走布行原料店,Kit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責任始終喺業主度,加價唔係租戶決定,趕走原本租客嘅係業主,唔係下一個租客」,又指年輕人缺乏資金,負擔不起旺角、中環的貴租,惟有選擇租得起又有人流的深水埗。
兩口子與深水埗淵源甚深,Kay的媽媽以前在長沙灣道開服裝批發店,Kit的爸爸則在汝州街開布行,在十年前結業,當知道女兒在此開店,反而擔心沒有人流。二人自小在深水埗長大,見證此區由布行原料廠,轉型到現時書店、黑膠唱片店、選物店、本地刺繡服店等,比尖沙嘴只有金舖、藥房、連鎖店有趣得多。同一條街上,有南亞族裔開設的雜貨店,有數元一杯masala tea,亦有數十元一杯精品咖啡。「我覺得最緊要係多元化,如果去到個點係全部開晒咖啡店,連街坊本身會幫襯嘅茶餐廳、粥舖都要執,佢哋冇晒選擇,咁就好大問題。但𠵱家好多吉舖,只係擺多樣新嘢喺度,唔係replace咗舊嘢,係多咗選擇畀街坊。」Kay說。
二人一直努力拉近與街坊的距離,例如進門左邊陳列櫃,搜羅了本地醬油廠出產的醬油、蘋果醋等調味料,與街市價錢相若,亦出售多個本地農場種植的香港蘿蔔,還有拒絕壟斷的「光城香米」。去年區內旅舍「Wontonmeen」因為疫情沒有外國旅客入住,便以低價招待了一些無家者居住,素年便去到該處為他們煮飯,「無家者未必好多出街食飯嘅體驗,好少坐低一班人食飯,Wontonmeen邀請我哋去煮餐飯畀佢哋食,除咗食飯又有得聽歌」,餐廳亦有義賣T恤,把籌得的款項用來購買本區其他餐廳的飯券,長期請無家者吃飯。
作為一家黃店,他們認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盡力幫助區內有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良知,文青店並不一定與民生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