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去UA6睇戲才是正經事

【特稿】去UA6睇戲才是正經事

如果要寫沙田史,其中一part,必定包括UA6。為何要叫UA6而不叫UA?那個「6」,代表六個影院,標誌香港戲院新發展。

這是沙田友的回憶。其實瀝源邨旁的娛樂城也有兩間戲院,新聲和雅都,但娛樂城有波樓有機舖,向來被校方形容為罪惡城,家長自然嚴禁細路去娛樂城睇戲,驚雜,怕學壞;去UA6?正經高尚得多。成長年代大部份電影都在UA6觀看。在那個沒有電腦購票的年代,想睇戲,就要排隊買飛,而UA6條人龍出名長,即使有六個窗口賣飛,但通常只開兩或三個,於是出現以下一種情況: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就一個負責排隊,另一個就企在售票窗,望實上面個細Mon,留意售票情況;如果同行有多一個人,就分排兩條隊。有時候,千辛萬苦排到了,卻只剩下頭兩行,硬食。《天空之城》、《鐵甲威龍》(RoboCop)和《賭俠》,我都是坐在頭幾行最側邊觀看,辛苦嗎?完全不辛苦,電影的精采令我忘卻全程側頭的辛苦。

作為一個80年代搬入沙田新市鎮的屋邨仔,有得睇戲,已很奢侈,仲想食住爆谷睇?妄想——我的確從沒食過UA6的爆谷,頂多是散場後去隔籬八佰伴的日式超市瘋狂試食,如果難得有錢剩,就去四樓那間有火車卡的麥當勞食個最平的漢堡包。這大概就是80年代一個沙田少年的美好生活。

或許沙田友實在太愛睇戲,UA6由六間院擴充到十間,但還是改不了口,繼續叫UA6;記得男廁位於大堂左邊閣樓,要行條長樓梯才去到,有點陰森,但陰森極,也及不上後期成間戲院搬入地底時陰森,只餘下兩間恍如雞肋的戲院,位又窄,銀幕又細,但人活着就是等待,等待傳說中附有IMAX的新戲院,那一年是2007年,到了2008年,停工,那時候,新城市廣場開始多人,不是沙田人,而是多了內地人。

難忘UA帶來IMAX震撼

結果首次讓我欣賞IMAX巨幕的是位於MegaBox的UA,看的是《保衛奇俠》(Watchmen),當時懶理這個巨幕是否合乎標準,總之,夠大就得;其後,iSQUARE的UA開幕,那間IMAX更大,永遠忘不了2012年晨早仆去睇首場《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散場一刻,全場鼓掌,在偌大的IMAX影院內,掌聲是會有回音。實不相瞞,時至今日還是改不了口叫iSQUARE UA。

戲院是否還有存在價值?人人答案不同,沙田UA6,卻如實地陪我走過成長年代,由小學睇到大學,由拍拖睇到分手;也多得UA,讓我在中年後感受到IMAX的震撼,重新明白到,原來電影,還是要去戲院看。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