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周在國務院大樓內發表上任後首場外交政策演說,列出八大優先工作,包括:對抗疫症、全球公共衞生;經濟危機、具包容性全球經濟;民主復蘇;移民政策;重振盟友關係;氣候危機、綠色能源革命;確保美國領導科技。布林肯所列的最後一項優先工作事項,是稱為「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亦即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是唯一被他列入優先工作的國家。他解釋,因為「中國是唯一具備足夠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能嚴重挑戰現行穩定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挑戰讓世界照我們所希望方式運轉、符合美國人民利益且反映他們價值的所有規則、價值與國際關係」。布林肯說,美中關係會在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敵對時敵對。「對華政策十分重要」,這是廢話;「既合作、又競爭,應鬥則鬥」,更是廢話中的廢話。由拜登競選伊始,半年下來布林肯、蘇利雲、坎貝爾外交三人組關乎中國的論述,都是超級虛話、廢話,因為當中完全沒有具體細節、操作準測及政策底線,半年來一直在兜圈。
在同一時間,香港一國兩制受盡踐踏,47個民主派被起訴顛覆國家政權,接受疲勞審訊折磨,未有罪先坐監。然後在人大會議準備大舉推翻香港的選舉制度,以不民主方式取代。自從美國政府更替,民主黨上場後,中共採取更強硬、更極端的香港政策,中共對拜登政府根本不放在眼內,這是客觀事實。
中共對港強硬,出發點是其內部需要,不是為了同美國鬥,因為明年就是習近平十年任期終結,他永續執政的關鍵時刻。去年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形容習近平是「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由習帶領在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的國內改革任務。對於連任,習近平個人當然不能宣之於口,必須製造一個全國擁戴、捨我其誰的環境。但實情是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始,中共出現了多次誤判,包括低估美國的強硬、推出送中修例時低估香港人的反對。在中美鬥爭下搞送中修例,本身已是錯誤,猶如沙士之後搞23條;同時亦低估反送中運動在國際層面的影響,錯估區議會選舉的形勢、低估香港政局對台灣大選民意的影響。實際問題當時既然解決不了,唯有靠事後補飛,就係將香港問題包裝再上市,上升至「國際鬥爭、勾結外敵、顛覆國家」層面,將反對派初選「打造」成極之險惡的國際陰謀。然後由習核心領導下,成功阻止了顛覆陰謀,並且啟動人大改革選舉,堵塞漏洞,令香港回復穩定,繼全國滅貧之後,又為國家安全立下一大功勞。
民主國家當然不會相信「初選是顛覆國家大陰謀」,但美國歐盟出一份外交聲明,表示關注香港,就當作交了差了事。美國布林肯及歐盟,他們背後的算盤其實一樣,同中共反枱,雙方強硬對抗,代價不菲,於是就用另一套說法去演繹王毅的「管控好雙方分歧」,即分開三瓣:合作、互不干涉及角力鬥爭三個領域,主調是維持大家的核心利益,政經不要綑綁。當美國重回務實主義,他們的對華政策本身就失去了道德高地,同歐盟大家咁高咁大,德、法又怎會跟隨美國去制衡中共呢?布林肯的所謂重要外交講話,與去年蓬佩奧的相比,一看就知其實就是回到基辛格的務實主義,中共應該感到高興。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