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的廢物」與艾希曼(顧書維)

「忠誠的廢物」與艾希曼(顧書維)

新政改方案幾近塵埃落定,特首選委增至1,500席、立法會增至90席,毫無疑問,民主成份如區議會選委等全數消失,對「愛國愛港」人士豈非「佳音」?惟兩會開會前,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明言北京不要「忠誠的廢物」,可謂對整個建制陣營投下震撼彈,眾矢之的自然是瘋狂消耗資源的「第一大黨」民建聯。

2006年,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贈民建聯一幅墨寶,題「內強質素,外樹形象」,十五寒暑過去,該黨的確是「人才輩出」,首屈一指非劉江華莫屬、蘇錦樑緊隨其後,而在任立法會尸位素餐者亦不計其數,就連林鄭月娥也毫不諱言,表示對民建聯推薦的人選極為失望,直指多年來該黨未能為政府培育人才,在創黨元老曾鈺成面前落盡民建聯的面子。

保皇黨式「平庸的邪惡」

談起「忠誠廢物」,60年前曾於以色列上演一場世界矚目的審訊中,納粹黨衞軍少校阿道夫.艾希曼抗辯道:「我沒責任,我沒有罪,我沒殺人。」歷史學家漢娜.鄂蘭形容其為「平庸的邪惡」,在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鄂蘭認為成就極權的人,不一定要窮兇極惡,又或雄才大略,也可以是一些沒情感、沒思想,唯命是從的人,艾希曼正正是這種。

在審訊過程中,艾希曼了無新意,猶如壞掉的錄音機般不斷重複一個觀點,就是自己跟隨「國家法律」行事,而當時的法律的確容許他這樣行事,若他被判罪,罪就在法律本身而非他本人。至於他所作的惡,自是構思及執行「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令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死於滅絕營。

觀乎民建聯黨員的政績,雖不中亦不遠矣,以三姓家奴劉江華的「政績」為例,其在任立法會議員14年,不但毫無建樹,更於落選立法會後被任命為民政事務局副局長,後來更官拜局長,月薪30萬。任內最為人熟悉的,就是雨傘運動時,夥同當時的「政改三人組」與學聯代表對話,歷時兩小時中一言不發,被戲謔為「寧願一生都不說話」。時至年多前由港府舉行的「社區對話」,劉局長依然故我,整晚「陪坐」,可謂貫徹平庸到底。

和艾希曼相似的地方是,劉江華為了個人仕途,背棄支持自己的選民之餘,任內推行「社區重點項目」弄得一塌糊塗,如觀塘音樂噴泉、摩頓台活動中心等爭議不斷,再加上2019年民主派在區議會大勝後,屢屢不合作,力圖削弱民選代表的話語權及根據法律賦予的資源運用,服膺來自中共給他的「硬命令」。這個被特首林鄭月娥點名批評的局長離任後,換來又是另一位民建聯的「人才」徐英偉,其和劉不同的是年輕20載,惟除此以外,暫且別無二致。

歸根究柢,所有要求「忠誠」先行的極權體制下,委實出不到甚麼曠世奇才,因為極權本身是不允許人民有獨立思考,不管中共,又或過去的納粹,任何願意思考的俱被打為異己,而為極權服務的人,自然就如艾希曼、劉江華、徐英偉及一眾自詡「愛國愛港」的保皇黨一樣,盡顯「平庸的邪惡」。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