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移民後的樽頸位

有個台灣家●移民後的樽頸位

最近這一兩年在香港出現的移民潮,無論移民目的地在台灣、英國或者其他世界各地,有不少決定移民的家庭,可能在出發前對移民後要為生的方法,也沒有太多頭緒,很多時候都是見步行步。

以移民台灣為例,縱然很多人都知道要來台灣做生意,或許很多人其實已經處於不用做的「上岸」階段,那門投資的生意,很多時候也是單純的滿足移民條件而已。最近聽到很多移民英國的朋友說,他們到英國後也沒有甚麼具體打算,就是想以省吃儉用的基本開支,支撐在英國頭一兩年的生活,之後再慢慢打算怎樣走下去。

要知道移民這個決定,不是幾年間的計劃,雖然沒有說移民就是一輩子,像我們已經移民台灣快四年,已經取得台灣身份證,孩子們也成為了「台灣仔」,現在我們在台灣繼續經營生意,就是真的為了維持生活。不過近年我們慢慢感受到,我們來到移民後發展的樽頸位。

感恩在台灣餐廳的生意已經穩定,然後台灣朋友就常常問我們,會把餐廳做加盟嗎?香港的朋友會問我們,還要繼續開餐廳嗎?孩子們會問我們,甚麼時候可以不開餐廳但仍有錢交學費?

這就像結婚後就被問甚麼時候生孩子,生了一個就問第二個甚麼時候來?到了生完第三個,仍然有人問我們要不要追第四個女兒。

老前輩提點 勿多心致半桶水

有時候我們都會問自己,移民後安定下來了,之後的路要怎樣走下去呢?香港人嘛,很多時候就是「諗頭多多」,尤其是變成了一個生意人後,身邊好像甚麼都是機遇,甚麼都可以試試看。

還記得前兩年遇到一個在生意上認識的老前輩,當他看到我們努力經營餐廳的時候,便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做生意最緊要深耕細作,不用多心,每樣生意都想涉獵,最後很容易變成樣樣事情都半桶水,白忙一場。

就像我們常常勸戒在我們餐廳工作的年輕工作夥伴,如果你認定了是想在餐飲業發展,就不要為了多一千幾百的薪水就常常換工作。在這幾年間,我們就看到很多憑着一點小聰明的年輕人,不停轉換人生跑道和目標,最後走了很多冤枉路。反觀一些能力沒有很出眾的年輕人,但就是憑着專注和毅力,努力幾年後,反而有很不錯的發展。

趁有力氣時 豁出去海闊天空

的而且確,像我們這些已經移民幾年的人,心思常常停不下來,要轉型做餐飲顧問?餐廳設計?食物中央工場?發展餐廳加盟?

前陣子在書局看到教人在台灣買舊樓翻新賺錢的書籍,我又忍不住買了一堆來研究。

「這個舊樓翻新轉售的生意有feel嗎?」看完書的我問身邊的隊友。畢竟房地產這一行,對身為測量師的我,還是有點情有獨鍾。

「不是要深耕細作嗎?又想開一個新的頭?」隊友給我的簡單回應,讓我反思了很久。

心裏面又想有work life balance,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心的另一面,也是希望趁着我們還有半點年輕的力氣,看看我們可否在創業路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為自己再闖一個高峯、不枉此生?畢竟我們現在都很清楚,從前的那個家已經回不去,在新的家,長路漫漫,要怎樣走下去?豁了出去,海闊天空,再沒有甚麼是順理成章,也沒有甚麼是不可能吧?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