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拖上拖 被指嘥時間

垃圾徵費拖上拖 被指嘥時間

【本報訊】去年「胎死腹中」的垃圾徵費草案,早前法案委員會拍板在今個立法年度重新審議。政府建議草案通過後,會先進入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再額外提供一段「適應期」。

環諮會昨午討論垃圾徵費等問題。主席黃遠輝傍晚接受《蘋果》訪問時坦言,上屆環諮會早於2018年已討論以上問題,「聽唔到邊一點係當時冇觸及,所有諗到嘅問題當時都討論晒。」黃遠輝認為「準備期」和「適應期」皆可縮短,直言「已經嘥咗兩年幾,再加適應期,就算今屆通過,真正實施最快2023年,重審係走返同樣程序,仲係咪要咁長時間準備?」

黃遠輝認為所有問題應一早完成討論,但現時仍聽到立法會議員有反對聲音,認為審議進度比預期慢。他期望草案可於今個立法年度內通過,否則下屆再一次重審,只會浪費更多時間。

會上亦有討論上月開展的膠樽生產者責任制公眾諮詢,環保署副署長(特別項目)陸嘉健承認文件未有提及政策時間表,指5月底完成諮詢後會整合各方意見,最快2022年將草案提交立法會,希望一年內通過,再與各持份者商討具體安排,最早2024年正式推行。

黃遠輝:一毫回贈無助回收

當局建議市民每交回一個膠樽,即可獲一毫回贈,多名委員質疑回贈金額過低,未能鼓勵市民回收膠樽。黃遠輝指「一毫子係咪有足夠誘因,叫人行多幾步,攞個樽去回收?」陸回應指知悉不少團體建議提高回贈金額,但現時環保署的入樽機先導計劃亦將回贈金額定於一毫,計劃推出五星期即收到20多萬個膠樽,認為金額有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