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迷感言】
UA院線結束營運,對很多香港市民來說,可能只是疫情下的新常態。畢竟,很多人十幾二十年未入過戲院,看電影,只在自己部手機看。何況,入戲院的,也不會太過計較究竟是黃百鳴開的是林建岳開的是楊受成開的,還是1985年開設UA戲院的紀愛華?
說UA是香港戲院業的先鋒,不過份。80年代,香港戲院分超等分堂座,座落於大街馬路,門口會有小販檔賣竹蔗賣燒魷魚,像《旺角卡門》張學友推車仔賣牛雜。一間戲院,只播一齣首輪電影,12點半、2點半、5點半、7點半、9點半;每到周末,有午夜場;大時大節,才有子夜場。看電影,曾經很街坊,你要有心理準備戲院入面隨地垃圾,甚至有老鼠。
是UA在沙田新城市廣場引入迷你戲院,走中產路線。一間戲院有多套電影供觀眾選擇,跟商場互惠互利,提供行街睇戲食飯一條龍服務。慢慢發展下去,戲院設於新建商場變成主流,舊有大戲院反被時代淘汰,要繼續生存,多數要被切割成迷你戲院模式。那是一個勇於創新還有望回報的年代。
當戲院業出現低潮時,UA再一次突破思維,在太古城戲院開設貴賓廳。自此,戲院不只是大眾化娛樂,更可提升為高級享受:可以被包場作為私人派對,可以用來公司聯誼,甚至播放自選電影招待親朋好友。如此思維,直接影響往後不少戲院的發展方針。
由昔日面對盜版光碟的痛擊,到今日被網上串流平台搶灘,戲院的最大優勢,正正在於透過改善硬件配套,能夠為觀眾提供與別不同的觀影體驗。這一方面,UA作為先行者所帶來的貢獻,相當重大。
當然,不能不提及在2009年首度引入香港的IMAX影院,也是UA率先在尖沙嘴和九龍灣的戲院實驗成功,其他院線才紛紛跟風,才令香港不至於落後其他先進國家。除了營商,UA是少有注重社會責任的良心企業。在香港,共有六間戲院為視障人士提供自選口述影像服務,UA獨佔四間。可惜,它也是香港眾多大型院線中,最快乏力支撐的。
死因?有人認為跟政府政策很有關係。先不說三番四次以防疫為名,勒令戲院關門;去年,屬於同一間母公司旗下的購票通,被國產的貓眼娛樂取代,不再獲得康文署續約,也是致命傷。另一打擊是兩年前把UA iSquare結束,重金投資在尖沙嘴另一新商場K11 Musea開設全新戲院,走極高檔路線,以藝術館風格作為包裝,意圖再一次把戲院的質素提升。
無奈商場開業以來,先遇社會運動,再逢疫情,遊客量大受影響,而香港居民被商場的暴發戶自由行氣味嚇怕,客量向來不似預期,(商場疫後重開大派優惠券令萬人空巷是例外),UA難免進退兩難。如果,香港政府在疫情之下,急小市民所急,先處理大小商戶正面對的經營困難,讓一般機構得到援助渡過難關,說不定UA還可以力挽狂瀾,將來再憑創意憑對行業的熟悉憑對未來的預測,為戲院業帶來新衝擊,也讓百多名員工不至一夜之間變成失業大軍。不過,香港政府的態度是愛理不理。不能不面對現實,如今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對有心帶來進步的改革者,沒有鼓勵,只有懲罰。
撰文: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