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和及鍾皓賢回想90年代初的幾屆省港盃,多次不約而同提到,與擁有不少國腳級名將的廣東隊較量,球員個人能力雖有點距離,但仍不算太遠,這有賴於當年這批體院精英球員從小便長期受訓,有不少更曾到歐洲作賽,知道如何應對大場面。
90年代的廣東隊陣中猛將如雲,有國腳區楚良、郭億軍、麥超、謝育新、吳群立、池明華及彭偉國等,第16屆還召了范志毅、徐弘及宿茂臻三名北方國腳。鍾皓賢指「范大將軍」等入隊助陣,再加上廣東本身的國腳級球員,算是大半隊國家隊;當年的港隊華將差不多全來自體院,這些球員自小便有機會到歐亞等地參賽,如出戰日航盃、高菲亞盃及樸茨茅夫盃等青年級別賽事,有助提升球員整體戰力。鍾皓賢說:「小時候幸好是精英運動員,師承黎新祥,有很多出外比賽機會,青年軍已遇過不少大場面,像去瑞典踢高菲亞盃,有年我們入決賽,賽事在瑞典後來主辦歐國盃決賽的球場進行,有60,000球迷入場,場內完全聽不到隊友說話,因為有過這些經驗,首次入選港隊踢省港盃,次回合作客正選上陣,現場對着接近30,000主場球迷的噓聲也沒有感覺,集中精神,好好表現自己已足夠。」
李健和補充:「體院那幾年培訓出幾批球員,當時球員剛冒起,所以交出較好的成績。青訓做得好能接軌,做得不好便有斷層。當年香港的青訓方式,似乎比較有效果,至於是否正確,每個領導人思維不同,不同環境也有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