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九日,澳門建設發展辦公室宣布:「政府擬動用三十五億元,將氹仔輕軌延至橫琴,接駁內地高速鐵路,爭取四年之內完成。」去年十一月三日,新香港市長鄭月娥赴京前告記者:「目前疫症阻絕大陸與港交通,港人最關心的,是兩地恢復往來,振港經濟。我希望此行可爭取中央支持通關。」現代漢語人顯然都愛「爭取」。
中共向來以爭以戰為高,形於現代漢語,「經濟上」就變成「經濟戰線」,「國家發展策略」就變成「國家發展戰略」,「反罪惡行動」就變成「反罪惡鬥爭」,「批評」就變成「砲轟」等等,不一而足。「爭取」一詞,同樣富好戰意味。香港在朝派議員,更常用「成功爭取過路綠燈延長兩秒」之類標語作宣傳。
其實中文向來以措詞溫良謙讓為美,怎會動輒就是好勇鬥狠的口吻。《普天忠憤集》卷二有光緒年間軍機處陳熾《上善後事宜疏》,主張派學生往西方各國大學,分門學習:「每歲以百人為額,期以十年學成而歸。」《史忠正公集》卷一有史可法《請進取疏》,勉南明福王復國中興:「惟願皇上乘此艱難啟運之時,亟圖報讐雪恥之舉。」陳熾不會「爭取十年學成」,史可法也不會「爭取皇上乘此艱難啟運之時」。
澳門當局之「爭取四年之內完成」,以及鄭月娥之「希望可爭取中央支持」,中文應作「力求四年之內」、「希望可獲中央支持」等,畢竟沒有人跟他們「爭」。無論如何,語言會影響思想,中國人真應連說話都扮「戰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