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數字能帶偏見嗎?當然可以。常見的現象是,當一些人對某公司或國家帶有不友好看法時,一般都會找其負面的評論和數據,對其成就視而不見;對喜歡的國家和公司則喜歡看到正面評論和對其有利的數據,對問題避而不談。看中國亦然。很多海內外人士長期不大看好中國,經常發中國政府和國企的負債情況;而中國官方只發佈國家和國企資產。怎樣全面看待中國政府、企業、居民真實的家底?根據基本會計原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淨資產=資產-負債。只有把資產和負債都列舉出來才能基本全面反映出來。
2月底,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發表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一書,本專著編制了2000至2019年共計20年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數據。數據顯示,中國社會總資產已由2017年的接近1,400萬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19年的1,655.6萬億元。2019年的社會總負債達到980.1萬億元,則社會淨財富為675.5萬億元,其中:居民部門財富為512.6萬億元,佔比76%,居民人均財富約為36.6萬元;政府部門財富為162.8萬億元,佔比24%。這當中,房地產佔居民全部資產的比重由最高超過60%下降到2019年末的48.8%,房地產對居民財富形成的作用有所下降。
前社科院副院長、金融所所長、現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發佈會上介紹到,中國政府部門財富超過了美國。這可信嗎?在我看來是可信的。中國土地是國有的,地方政府可通過賣地和蓋樓增加淨資產,另外中國石油、電訊、電力和銀行等壟斷行業大多屬國企;美國土地多數為國民私有,美國聯邦政府只有郵政等少數不賺錢的國企。美國政府只能收稅、絕無亂收費;中國綜合稅率比美國高,還有名目繁多的收費。
李楊介紹說本次發佈資產負債表與以往略有調整,把企業資產負債分別併入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他認為單獨就負債談負債毫無意義。這點我也贊同,談負債要看資產,資不抵債才是問題。同樣,我也不贊同官媒只談資產,閉口不談負債,如果你資產一個億,負債兩個億,這樣的「億萬富翁」還不如無債的普通人淨資產多,天天炫耀有意義嗎?2020年5月24日的一場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介紹稱,最新的資產負債表表明,我國總資產已超過1,300萬億元。由於沒說負債,很快被人稱人均資產93萬元,網友紛紛表示給國家拖後腿了。統計局不得不出面解釋:社科院調研是,2016年總資產為1,211萬億元,負債773萬億元,由此計算淨資產為437萬億元。其中,住戶部門總資產為358萬億元,負債為39萬億元,淨資產為319萬億元。
只公佈資產或是負債數都是片面的,也會誤導大眾,有時候會鬧笑話。
中國經濟經過20年發展,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後經濟駛入快車道,GDP已由2000年的10萬億元,攀升到2019年的接近100萬億元;而財富存量由2000年的不到39萬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675.5萬億元。2000至2019年,中國名義GDP的複合年均增速為12.8%,社會淨財富的複合年均增速為16.2%。財富增速快於名義GDP增速。其中:廣義政府淨資產由2000年的8萬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162.8萬億元,居民部門淨資產則由30.6萬億元上升到512.6萬億元。政府部門淨資產增速高於居民部門。
中國政府和私人部門的財富真有這麼多嗎?需要潑個冷水,這些財富都是按人民幣計價和房子市值計價的,而中國房價和貨幣存在正相關,二者都存在巨大泡沫。中國廣義貨幣M2早在2018年3月超過了美國+日本+歐元區總和,現在繼續擴大。中國房價總市值最保守的社科院金融所的數據是65萬億美元,是美國+日本+歐盟(含英國)總和還多5萬億美元。加之人民幣對主要貨幣被高估,中國的財富的確被高估,僅僅是房地產泡沫破滅,財富就會大幅度縮水。20年財富增長快最主要是這期間房價漲幅大。人民幣有序國際化也有利於擠壓房地產泡沫。
賀江兵
中國金融學者